郑州地理·城市记忆——再回访 “水上漂”:一代人的一抹乡愁

时间:2021-12-21 09:54:53 阅读: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报

郑州的江南画舫,也是吸引新老市民味蕾的地方。

水上餐厅,也是许多老郑州望得见乡愁的地方。

50年过去了,“水上漂”风韵犹存。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周广现 文图

  坐在廊桥式仿古建筑中,品尝着开花馍,身下是波光潋滟的金水河,美食、美景一个都不能少,作为较早建设的餐饮类建筑,且建筑又比较有特色,位于郑州市金水路和二七路交叉口西南角金水河上的“水上餐厅”2011年3月入选郑州市第一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中心城区保护名录,2011年5月30日,本报以《四十岁了“水上漂”风韵犹存》为题报道了“水上餐厅”的故事。5月12日,记者再次回访“水上餐厅”,发现50年过去了,如今,坐在该餐厅享美食,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月13日上午11点,记者来到郑州市金水路和二七路交叉口西南角,远远地就看到了矗立在金水河上的“水上餐厅”,犹如一条画舫漂在水上,饭店门口依然挂着“水上餐厅”几个大字,和10年前相比,“水上餐厅”变化并不大,外观犹如从前,甚至连饭店经营风格也没变化,依然是以粤菜为主,早茶、晚茶都有,依然是宾客如云。就连周边的环境都没有什么变化。

  进入店内,记者发现来此就餐的老郑州居然不少,“我来这里吃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回味过去,好想念过去的开花馍呀,真好吃……”今年76岁的老郑州刘先生说,他现在还记得“水上餐厅”开花馍的样子,那是一种经过特殊加工通体裂开、奶白柔嫩似花菜样的带有甜味儿的小馒头,很甜,很甜。刘先生说,他以前就在新通桥附近住,没少到“水上餐厅”吃开花馍,后来搬到郑东新区去住了,因为“忘不了那一口”,所以还经常到这里吃吃饭,望着金水河发发呆,感觉这里仍是他心中那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水上餐厅”就餐的老郑州居多,但也不乏少男少女。“在郑州小资味的饭馆不少,你们怎么想到来这里就餐呢?”记者问一对临窗而坐的小情侣。“我以前在苏州呆过一段时间,很喜欢坐在画舫上,边吃饭边欣赏两岸旖旎风光的感觉,在郑州,能满足我这个小要求的地方还真不多,唯有‘水上餐厅’有这种感觉,有欣赏风景线的意味。所以,我就常来这里。”扶了一下眼镜框,姑娘笑着说。

  链接

  2011年5月30日,本报以《四十岁了“水上漂”风韵犹存》为题报道了水上漂的历史渊源。最早的金水河两岸风景很美,河清水秀。但后来水源金海水库(现在的帝湖)干枯了,金水河也变了样。郑州市委为改变金水河的面貌和供应市民用水,并附带灌溉农田,1971年号召工人、干部通过义务劳动的方式,挖一条将黄河水引入郑州的邙山干渠,用黄河水来解决郑州的燃眉之急。

  当时,在政府引黄入郑和大规模治理金水河时,郑州在金水河上修建了两座引黄入郑闸,一座叫金水元宵(紫荆山附近),另一座就叫水上餐厅(现为大塘水上餐厅),老郑州都称它们为“水上漂”。据郑州市地名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郑州市警备区副司令员、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王辉除主持疏挖金水河及修建水上餐厅外,还主持修建了邙山提灌站等市政工程。

  附近居民印证,“当时引黄入郑和大规模治理金水河时,在这建了水闸,后来为美化这里的景观,就在水闸处建了亭子式的仿古餐厅,成了郑州很有特色的景观”。

  老建筑“写下”一代人的奋斗史。参与修建两座水上餐厅的多数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代人当知青时,恰在1970年~1977年间。那个年代的郑州人回忆,1971年,当时的他们全都是棒小伙和铁姑娘。虽干的是体力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但参与城市建设干起来生龙活虎。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