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立足解决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通过丰富社区民主协商形式,广泛开展居民自治,打造社区特色服务品牌,精心谋篇布局、狠抓工作落实,以点带面持续推动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探索创新
构建民主协商机制
宝鸡市积极探索创新,规范民主协商,搭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新平台。突出居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程序合法的民主协商机制。
以社区“微治理”拓展民主协商范围。宝鸡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建立社区“微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立足微观层面,积极向下扩展民主领域和协商范围,落细落小协商内容,在小区、楼栋、单元这一层级开展“微协商”,建立了以“小区居民自治、楼栋居民自治、院落居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微治理”机制,形成了与社区居民会议协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社区通过搭建“微平台”、催生“微协商”、征集“微心愿”、确定“微项目”、招引“微组织”、开展“微服务”,最终实现“微治理”。
以“五民工作法”保障群众参与权。针对社区民主协商难组织、难协调、效果差的问题,宝鸡市积极推进实施“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法,明确了民主协商的主体、协商的形式、协商的内容、协商结果的执行和监督,让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得到反映、采纳、尊重和肯定,指导社区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增强,“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成为常态。
以“一事一约”反映民主协商内容。全市所有社区均制定了居民公约,开展了居民公约“四进”(进社区、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活动。同时,指导社区在居民公约基础上,结合社情民意,围绕群众反映较多的具体事情,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征求民意,建立起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事一约”120多个,提出有针对性的约束内容,张贴在社区公示栏和居民小区显眼位置,号召居民遵守。“一事一约”施行后小区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升。
以“美丽小院建设”落实协商成果。针对老旧社区流动人口多、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差等问题,以居民议事会、邻里议事会为主要协商形式,辖区单位、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商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社区号召辖区居民积极参与美丽小院建设,小区楼栋实行“门前三包”,开展“认养一棵树”“认养一片绿”,每家每户照料在小区内认养的一片绿地或一棵树,设立“红黑榜”进行评比。发挥社区党员、党外人士、群众活动团队带头人等社区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市老旧小区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自治为基
共建和谐家园
宝鸡市注重统筹城乡,规范基层自治,大力弘扬倡导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坚持把自治作为社区治理的基石,积极引导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共建和谐幸福家园。
城市社区围绕精细化,打造组团服务。探索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的新方法,全面建成“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五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落实网格指导员247名、网格长458名、网格员2082名、居民小组长3159名、楼栋长6594名。围绕民生事项服务、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安防控等7类事项开展组团式服务,对群众诉求、矛盾纠纷进行“格内”处理。与综治、公安、城管网格有效对接,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服务”,形成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局面。
农村社区扶贫扶志,增强内生动力。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为着力点,出台了《探索建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相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将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系建设中,扎实开展了评选优秀村规民约活动,全市1158个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力开展村史馆建设,通过“忆历史、讲传统、展未来、谋发展”,传承乡村历史、记录典型事件、展现人物风采,提升乡村“文化自觉”的功能。深度挖掘时代楷模、乡贤名人、成功人士等先进典型,激发村民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信心和意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
以人为本
提升群众幸福感
宝鸡市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着力打造“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聚焦健身难、看病难、如厕难、停车难等“急难愁”问题,宝鸡市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社区集中,全市沿街门店、机关事业单位、商场、宾馆等单位的卫生间和281所中小学校的操场及体育设施全部免费对居民开放,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3个、文化中心(站)202个。在居民聚集小区投放了100辆智慧便民果蔬直通车,实现“从菜园子直接到菜篮子”,使社区居民在家附近就能买到新鲜菜、放心菜、安全菜,实现了群众文化、医疗、助老、缴费、服务“五不出社区”。
推进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在县区、镇街、社区三个层面分别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工室,实行项目化运作,备案登记社区社会组织1093个,856名社区工作人员取得社会工作师职称,4.6万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带动注册志愿者达19.8万人,社区搭建“戏台子”、社会组织组建“戏班子”、专业社工担当“台柱子”、社区志愿者“补位子”的“四社联动”机制全面形成。
推进互联网+社区服务。实现省、市、县、社区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建成手机APP、QQ群等为一体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和30个“E美生活—智慧社区便民服务体验店”,宝鸡市高新区建设微社区“党建云、服务云、志愿云”三大云平台,并在居民小区设置便民服务“云柜”,上班族将要办理事务的资料放入自己居住小区内的云柜就可以离开,社区工作人员从云柜取走资料进行办理,办理完毕后放入云柜,并以短信通知居民,居民下班后回到居住小区即可从云柜中取走自己所需的资料,办事不受时间限制,实现了线上对接、线下服务,社区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挖掘典型
激发社区新活力
宝鸡市强化工作保障,注重典型引领,全面激发社区健康发展的新活力。坚持把自身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根本保障,着力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过硬队伍、挖掘宣传典型。
打造优质社区服务平台。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社区办公服务用房30%的面积用于“两委”办公,70%的面积用于居民活动和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在社区突出“家”元素,减少社区行政化色彩,吸引群众在社区开展活动,汇聚人气。按照“一区域一主题一特色”的原则,规范社区室内外设置,实现一步一景观、一室一主题。
打造过硬社区工作者队伍。每年分级分批组织社区工作者培训,扎实开展“走出去、提质量、创一流”活动,先后组织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赴武汉大学、浙江大学进行全员培训。实行“一帮一”,常态化开展县域内、跨区域社区工作者参观交流学习活动,全力支持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考取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全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3%。
打造响亮社区服务品牌。根据社区服务人群性质的不同,如少数民族社区、老旧小区、流动人口聚集区、保障房小区、移民安置点小区等,摸清居民需求,合理设计服务内容。坚持“一社一品”,指导社区打造自己的特色亮点服务品牌,每个社区都有拿得出手的服务团队(志愿者队伍)和成熟的项目方案,通过储备一批、挖掘一批、宣传一批优质社区服务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社区服务理念和水平取得较大提升。 (作者单位为陕西省宝鸡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