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扶贫助残专场,介绍该省扶贫助残行动开展情况、推进措施和亮点成效。据悉,该省圆满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扶贫助残行动实施方案》各项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7月底,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72.1万人,已脱贫61.09万人,下一步,还将通过抓好贫困残疾人普惠性政策落实等举措,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两项补贴”资金补助大幅增加
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涉及特殊群体,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事关脱贫攻坚大局。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列为省重点民生实事,2019年、2020年又列入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落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享受困难生活补贴的残疾人,由2016年的63万多人增至93万多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的残疾人,由2016年的75万多人增至117万多人。
据介绍,近两年,河南省级财政下拨专项补助资金大幅增加。2019年、2020年省级财政分别下拨“两项补贴”资金7.6亿多元和8.7亿多元,是2017年、2018年补助资金的4倍,有力保障了全省“两项补贴”制度的实施。河南省“两项补贴”的标准是每项不少于每人每月60元。2019年以来,河南省积极推动建立“两项补贴”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指导有条件的市、县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扩大保障范围。此外,2019年,河南省上线运行了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并与全国残疾人数据库和全国低保数据库共享对接,全省实现了“两项补贴”在线申请、复核、审定。
贫困残疾人享受“四重医疗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一直以来,在制定医保政策时都给予贫困残疾人充分的优惠。目前,按时缴费参加河南省城乡居民医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可以享受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四重医疗保障”,且较一般参保居民相比,可享受更多政策。
据悉,河南省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一年缴一次费,即可获得医保部门提供的“四重医疗保障”。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由一般人群的65%提高到85%。门诊重特大疾病的报销比例由一般人群的80%提高到85%。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大病保险起付线由普通参保人群的1.1万元降为0.55万元。参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费用超过3000元的,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按规定对超过部分进行再报销。按规定对参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住院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进行再报销,并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
在校残疾学生全部发放助学金
为切实做好教育扶贫助残工作,河南省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实现“只增不减”。在安排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时,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支持,已连续四年保持持续增加趋势,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做好贫困地区残疾学生资助,做到“应助尽助”。义务教育阶段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特殊需要,增加补助的种类,建立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水平。将高中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家庭困难学生助学金发放范围,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000元,逐步推行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12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优先资助残疾学生,逐步加大资助力度。
河南省还重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留得住、教得好”。同时加强对市县政府履职督导,坚持“特教特办”“普特融合”,构建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
逐年提高标准保障残疾人住房安全
脱贫攻坚战以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补助标准,累计完成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危房改造21101户,发放补助资金33100.7万元,有效保障了河南省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安全。
此外,将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与无障碍改造相结合,同步改造实施。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市县编制农房建设图集。危房改造设计中,注重做好盲道、坡道、指示宣传标志等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专门培训,方便残疾人生产生活。针对少数鳏寡孤独无资金筹措能力的特困户,采取建设农村集体公租房、幸福大院等多种形式,兜底解决住房问题,彼此之间相互照料、互助养老,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解决重度残疾人“有米难做饭,有路难出门,有水难洗澡,内急难如厕”等现实问题和特殊困难,河南省将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大局,通过抓数据共享,抓资金统筹,抓施工同步,抓指导及时,关心、建设、维护无障碍环境。截至目前,全省投入资金约5亿元,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212591户,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习记者李梦丹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