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南杨社区党委委员、第四支部书记、浙江省道德模范朱水源是社区老人们家里的“常客”,在许多人眼里“他比亲人还亲”。
南杨社区是嘉兴典型的老小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3365位,相当于整个小区人口的三分之一,而80岁以上的老人有900多位,其中“空巢老人”有200多位。15年来,朱水源把老人当亲人,3部手机24小时畅通为老人排忧解难,用耐心、细心、真情演绎一个个平凡而暖心的故事。
8把备用钥匙打开老人信任的心扉
9月1日下午4点,朱水源赶到银行,89岁的商惠林已等候在取款机旁,他从磨得泛白的手提包里拿出银行卡帮老人取了3000元。“我老是忘东忘西,多亏有你帮我保管银行卡。”商惠林接过钱,不住地念叨。
除了银行卡,朱水源还保存着老人家里的钥匙。4年前,无儿无女的“空巢老人”商惠林成了朱水源的爱心结对户。老人性子急,身体还不好,朱水源隔三差五就去她家走访,每次她的电话响起,朱水源不论多晚多忙都会立刻赶去。
朱水源的一言一行,商阿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总是往外跑,又常常弄丢钥匙。2018年的一天,她又一次丢了钥匙,换锁配钥匙花了260元,老人心疼不已。
“要不放一把钥匙在你这里吧。”商阿姨说道。一开始朱水源有些犹豫,但想到老人心脏不好,万一犯病起不了床,有钥匙还能及时救治。“你就是最亲的亲人,交给你,我放心。”商阿姨的话打动了朱水源,这是他收下的第一把社区老人家门的钥匙。
日复一日地真心相待下,陆续已有8位“空巢老人”把自己家的备用钥匙交到了朱水源手上。每天,他把8把钥匙细心地放在钥匙包里,随身携带,“只要老人有事找我,我立马就去。”在朱水源眼里,这些不仅仅是开门的钥匙,更是打开老人“心门”的钥匙。
20多本走访日记记下点滴真情
“下午,我去看吴阿小老人,这两天他饭吃得比较少,我劝他多吃点……”朱水源在走访日记上写道。
96岁的吴阿小是一位肢体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2016年,吴阿小向朱水源提出,自己28年没有去过南湖了,想再去一次。朱水源了解情况后,带他游览南湖、瞻仰红船,还去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为他圆梦。那次之后,吴阿小彻底向他敞开了心扉。
朱水源每天早上7点多就开始走访老人,去年,他共走访了2200多人次,给老人打电话500个以上。走访了哪些人,碰到了哪些问题,朱水源都会记录下来。10多年来,他积累了20多本日记。
翻看一本本走访日记,里面全是居民身边的平凡小事。社区有老人住院,朱水源会带上礼物去探望;老人们总在马路边聚会聊天,风吹日晒又不安全,朱水源就想办法为老人开辟了“乐居家园”……
实际上,朱水源生活并不富裕。在南杨社区一幢破旧居民楼里,他家51平方米的房子墙壁泛黄、极其朴素。“习惯了,能住就行。”每月退休工资4600元的朱水源对自己十分苛刻,“省一点是一点,这样可以帮助更多人。”
29年来,他还资助了50多名贫困学子,累计35万元,“活着,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朱水源说。
上千张照片背后的温暖记忆
“最近怎么样?”“还好,就是有时候会想起过世的老头子。”“别太难过,有事就找我。”只要有空,朱水源就会到87岁的李爱珍家,鼓励她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李爱珍和老伴徐希达8年前搬到南杨社区。徐希达腿脚不便,朱水源便常常帮他推轮椅。2017年徐希达突然去世。李爱珍通知女儿,随后又拨通了朱水源的电话:“朱书记,我们家老头子没了……”“我马上过来!”放下电话,朱水源就赶到了老人家,一起帮忙处理了后事。
朱水源清楚记得,2016年春节,他得知徐希达是党员便上门走访,徐希达却板着脸,“我身体不好,不要来……”第一次沟通“碰壁”,朱水源没有放弃。经过10多次的上门接触后,老人终于卸下了戒备之心,在朱水源帮助下,有时还会坐着轮椅到“乐居家园”参加集体活动。
朱水源手机里珍藏着上千张老人们的照片,每当翻看照片,和老人们相处的一幕幕便涌上心头。南杨社区不少老人不仅体弱多病,有的还失智、失能。朱水源像亲人一样关心老人,有人离世,他主动操办后事,选骨灰盒……
“这个老人苦呀,家里五个孩子全部患有疾病。”翻着手机里94岁老人张松年的照片,朱水源颇为伤感。弥留之际,老人担心自己去世后孩子没人管,朱水源紧握着他的手说:“一切有我在。”没多久,老人合上了眼,安然离去。
15年来,他已为社区32位老人送终,“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是我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朱水源说。
(本报特约记者 姜鹏飞 通讯员 黄 烨 肖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