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你会选择怎样养老?现如今,养老成了不少人关注的话题,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现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八成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不过,随着“4-2-1”家庭的增多,这种养老方式也面临一些难题。
问卷调查
老人们最希望
跟儿女生活
近日,记者在街头、小区、公园先后采访了50位老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做了一下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老人都表示最希望跟儿女生活在一起,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子女无法照料的话,他们也会选择请个保姆或是护工,如果社区有居家服务中心也愿意去,这部分老人占采访总数的八成。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才算合家团圆,我和老伴身体还可以,现在和女儿一起住,还可以帮忙带带外孙子外孙女。等到岁数更大的时候,照看不了了,我们还可以去社区,现在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搞得挺好的。”家住太乙路中铁一局小区的李师傅说。
也有一些老人心态比较豁达,“等年纪再大一些,我就和老伴去养老院住,不给子女添麻烦。”68岁的徐师傅说。也有的老人觉得居家养老孤独,不如去养老院和大家一起热闹,有这样想法的老人占采访总数的两成。
居家养老
“4-2-1”家庭负担最重
“我感觉生活得太累了,都快撑不住了。”谈起家庭,家住友谊路一小区的孙女士一脸无奈。接近不惑之年的她和丈夫都在一家国企上班,工薪阶层,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也都年过古稀,身体都不太好,家里还有一个女儿上小学四年级。
孙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夫妻俩每月收入8000元左右,孩子上的是一所重点小学,每个学期的学费就是好几千元,再加上上钢琴班、英语班等等补习班的花费,一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在3000元左右,再加上生活开支,一个月下来几乎存不下多少钱。婆婆的脊椎做过大手术,处于半瘫痪状态,一直离不开人,长期需要照顾。前不久,孙女士的父亲又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夫妻俩两头跑,还得顾着孩子,实在是吃不消。
孙女士的一些朋友建议她把家里的老人送去养老院,但她和丈夫始终没有这么选择。“不管怎么说,把父母送去养老院,我们在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亲戚们也会觉得我们不孝,更是没脸跟父母开口。”孙女士说。
像孙女士这样夫妻两人都是独生子、同时要赡养4位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的“4-2-1”家庭结构,已经引发了重大的养老难题。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就要承受养老、养小的双重压力,一旦老人生病住院,的确令人力不从心。
社区养老
大多数老人都愿意接受
张大爷今年85岁,年轻时腿部落下过病根,活动不太方便。张大爷有三个儿女,大女儿和儿子家住西安,小女儿住在山西。自从10年前张大爷的老伴过世,张大爷便在三个儿女之间“迁徙”,每半年轮一次。即使这是三个儿女当初达成的共识,定下了规矩,但时间一长,三个儿女间难免会闹些小矛盾。
今年年初,张大爷到火炬路的儿子家住,听说新园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有小饭桌服务,便去体验了几次,没想到张大爷很喜欢养老中心的生活,这一下解决了张大爷家的大难题。每个月交几百元钱,老人每天不用为吃饭发愁了,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在活动中心跟其他老人一起休闲娱乐,这样,白天即使儿子儿媳不在家,老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料。
目前西安的很多社区都有老年居家服务中心、小饭桌、日托班等等社区养老形式。此外,还有一些社区率先搞起了社区与民间养老企业合作开办的服务中心,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机构养老同等的人性关爱与社会化服务。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这种方式,大多数老人都愿意接受。
记者从西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西安市从2008年起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今年是第8个年头。国家、省、市、区县财政是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共计4981万元,其中,国家、省、市财政投资2638万元,区县财政投资2283万元,社会投入60万元。
社会养老
本市养老院入住率不到70%
谁都会有老的一天,社会养老,成为了近些年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有些人不得不选择放弃传统观念中的家庭式养老,而选择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等其他方式。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养老形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晚上住在家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
近年来,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对公办老年公寓的创建和改造,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养老公寓,全市养老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5月,西安市已有养老机构95家,其中公办32家,民办63家,分别占33.7%和66.3%;共有床位22680张,其中公办9221张,占三分之一,民办15359张,占三分之二。
这样算来,大约每50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西安的养老机构发展水平较低。但就是在这种床位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数量需求的情况下,西安市养老院的入住率仍然达不到70%,更没有出现北京、上海等地一张床位排队100多人的情形。
在采访中,一些老人表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是会让街坊邻居觉得“儿女不孝,面子上难堪”,其次是担心养老院服务质量,怕自己得不到“善待”。
如何完善
软硬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市老龄办福利事业处处长张宝宁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共有城镇社区760个,已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4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覆盖率达到58.6%,有八成以上的服务中心(站)建立了老年活动室,近一半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老年餐桌,三分之一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日间照料室,近四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老年人服务热线,少数社区老人家里安装了呼叫服务系统等等。但仍有40%左右的社区还没有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缺口较大。
社区养老也有软硬件建设的问题。由于重视程度、投资渠道、投入力度的不同,致使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有的单位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拥有较大的建筑空间,如长庆社区、红砖南路社区、师大社区等,养老服务中心的用房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配置了图书室、健身室、休息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类活动设施、器械配备齐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而有的板块型社区,尤其是老旧社区,条件简陋,空间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缺少电脑 、电视、活动器械、康复器械等服务设施,基本上是个空壳,老人们除了打麻将外,不能开展其他活动,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背景解读
西安老龄化
比全国提前10年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老人就有124.21万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12.5%。其中空巢家庭占到全市老人家庭总数的49%,有60.86万人;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17.9%,达到22.23万人。而到了2009年9月底,西安市“空巢老人”已经占到老年人家庭的57.2%。没有子女或子女离家后自己独居,及与配偶居住而形成的空巢现象,已成为西安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突出问题之一。西安老龄化进程已比全国提前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