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养老机构如果遭小区居民反对,是走还是留?南京朗诗常青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选择了变通的方式——将日间照料中心“降格”为养老用品展示店面。5月20日,该公司3个养老服务中心开业,其中一个位于梅花山庄小区内,面积250多平方米;另外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两个小区外,因为只有50平方米和90平方米,设计上以展示为主。
记者在梅花山庄看到,常青藤养老服务中心位于一栋住宅楼底层的门面房内。门头上写着“上门服务”“老年产品”“适老改造”字样,进门可见步行辅助车、折叠手杖、流食瓶和口腔清洁刷等养老产品,几个房间里原本打算给老人午休的护理床目前只做展示之用。去年10月公司租下场地,装修不久便被楼上和旁边楼栋的居民叫停,无奈改变定位后才得以继续。“我们本来就是服务居民的,没有必要跟居民搞僵。从展示做起,等大家能接受,再拓展功能。”公司养老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说,对在社区办养老很有信心,河西朗诗国际街区内名为“颐家小站”的服务中心就深受小区居民欢迎。
记者随后来到颐家小站探访。墙壁上展示着老人生日会照片、老人书画作品,一位老人正由工作人员搀扶着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其他老人在看电视、玩拼图、翻杂志、聊天。负责人王德生告诉记者,中心200多平方米,2014年6月开张,起初主要提供康复服务,后因小区内老人有托养需求,就隔出房间。目前床位满员,入住的7位老人从82岁到95岁,还有些老人白天来活动、吃饭。有老人休养一段时间后回家住,或疾病加重入院治疗,才有床位空出来,从去年3月起先后有16位老人入住。记者碰到小区业主金女士赶来交押金,且一再确认“排在第一个”才放心,印证了该中心“一床难求”的说法。金女士说,比较过几个养老院,还是同在一个小区的最合适,方便、放心。王德生在一旁说明,好几位老人有入住意向,只能按交押金顺序排先后。
80多岁的李玉兰告诉记者,她家住前面一栋楼,半年前跌伤,出院后就住进颐家小站,“我行动不方便,女儿还要照顾外孙,实在腾不出手”。一位玩拼图的老人,略有些失智,家人让她日托,有人照看也有伴儿。中午时分,老人们围坐吃饭,其中95岁的李爷爷由工作人员小沈喂饭。工作人员还为楼上85岁的吴奶奶打了一份饭菜,由她带回家吃。吴奶奶说:“白天家里就我一个人,女儿不放心我烧饭。”
这些老人的身上,真实反映了多样的养老需求。“退休后的生活,一般从自己养老到养医结合,再到医养结合。不离开亲人和熟悉的环境,是老人普遍的心理;下班了可以就近看望老人,也是为人子女者的心愿。就近、就便,是最好的养老。”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张建平说,政府已将社区居家养老提到重要位置,鼓励多元主体在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也提倡养老机构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在家门口办一些“小而美”项目,确实是个方向。
记者了解到,我国养老体系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模式。在我省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它们一般设在社区服务用房,由社会组织运营,提供助餐、助医、文体等服务,老人欢迎的同时也希望其功能再多些。在南京秦淮区雅居乐花园小区临街门面房内,有一家福乐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唐晓平介绍,老人活动人次一周有七八百,不少老人表达了想住进中心的意愿。
南京市雨花台区老龄办科长邹巍巍说,地产、金融、保险、医疗等领域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意愿旺盛,不乏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但大多远离城区。在城区,无论是打造升级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是建设迷你型养老院,都是有益的尝试,是老人普遍需要的。
在社区兴办打破传统模式界限、满足多样养老需求的“小而美”项目,有着充分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今年3月起施行的《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提出:推进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引入社会力量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者运营老年人助餐点、日间照料、全托半托、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开展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
然而,现实生活中“小而美”落地还有不少难处。王德生透露,公司计划今年再开十几家养老服务中心、颐家小站,但寻找场地非常困难。此前,南京出现过居民反对东方颐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进小区办养老的事情。南京市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市委党校副教授金雁认为,除了“邻避效应”,消防、产权等“硬杠子”也是影响因素。
记者了解到,北京今年将推进养老服务驿站进小区,上海年初开出第二家嵌入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智汇坊”。东方颐年副总经理王新认为,不久的将来,拥有养老服务的小区一定也能像学区房一样,价格攀升,甚至一房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