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签约仪式在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老人,老人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他们免费居住。这个名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既为大学生提供临时住所,也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得到照料。(3月29日《湖北日报》)
人口流动的加速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不少老人遭遇了“空巢又空心”的尴尬。空巢老人不仅难以得到子女的生活照料,也难以得到精神慰藉。让空巢老人的生活更有品质,既需要他们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外部的社会支持。“亲情互换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
不论是空巢老人“零租金求合住”,还是儿子为了帮助空巢的父母找到一位乐于助人的好邻居“降价择邻”,抑或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空巢老人的“敲门行动”,子女不在身边又难以“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有得到邻里陪伴和照料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
邻里关系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距离接近,更是一种生活上守望相助、情感上支持认同的社会网络。许多空巢老人的邻居也是空巢老人,“低龄服务高龄”的抱团取暖尽管有一定的成效,却难免会力不从心。“亲情互换养老”在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交换的方式让空巢老人和年轻人各取所需;这不是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易,而是互惠互利的“成人之美”。
居家养老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亲情养老,空巢老人和年轻人通过社会交换各得其所——空巢老人避免了“独自凄凉无人问”的艰辛与悲情,实习和刚刚就业的大学生也找到了低成本的栖息之地。“亲情互换养老”既切实地裨益了空巢老人,也让年轻人得到一定的回报与激励;只有兼顾双方的利益诉求,才能提升空巢老人和年轻人的参与热情。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亲情互换养老”也要做到“未雨绸缪”。一方面,护理空巢老人不仅是一个体力活和技术活,也是一个良心活,需要大学生参加基本的技能培训,多一些爱心与耐心;另一方面,学会和没有血缘关系、存在较大代沟的邻居相处,对空巢老人和大学生都是一种考验,空巢老人也要尝试着包容、体谅年轻人。在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风险社会,为了避免空巢老人人身和财产受到损伤,也必须给大学生戴上“紧箍咒”。
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空巢老人和年轻人才能实现“美美与共”。 “亲情互换养老”说到底就是对急剧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与策略,是对居家养老模式的变通与创新。只有扬长补短,强化实施操作系统,“亲情互换养老”才能让更多空巢老人与年轻人从中受益。(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