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台前县清水河乡孙庄村,在茂密的树林下、绿草如茵的堤坡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成千上万只大白鹅拍打着翅膀,如潮涌般赶来啄食沾满露珠的杂草、野菜。
“林下养鹅、养蚯蚓,洼地养鱼,俺村旮旮旯旯都生金。”孙庄村村民李兴才自豪地说。之前,李兴才常年在外收购鹅毛。去年,他返乡创业,搞起了林下养鹅,年创收几十万元,带动该村及周边村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台前县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各方支持”的方式,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崭新画卷。
强产业,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迈进侯庙镇大李村肉鸭养殖小区,眼前是一派充满希望的场景:一栋栋崭新的鸭舍,一排排高标准的“住宅”,一只只可爱的黄色小鸭子探着脑袋、伸着脖子抢食……
这个养殖小区的10栋鸭舍,年出栏肉鸭210万只,可每年向当地缴纳150万元的租金和6%的经营利润分红,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可安排100多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
据台前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振武介绍,概算总投资8亿元的台前县肉鸭全产业链项目,集种鸭养殖、种蛋孵化、肉鸭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粪污处理、冷链物流等于一体,与当地大棚蔬菜种植、水洗羽绒、羽绒及服饰加工相结合,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为推动扶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台前县坚持“长中短”“点线面”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了牛羊、鹅鸭、肉驴、小龙虾等养殖和食用菌、果蔬种植等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
打基础,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弱项
台前县坚持把乡村当作一个文旅大景区来规划,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的建设规划,沿S101、小康大道和临黄大堤三条线,启动了首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四美乡村”示范村,以开展“一宅变四园”(游园、菜园、果园、树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治理、“厕所革命”提档升级行动为抓手,重点抓好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垃圾收集设施、改厨改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村内坑塘治理、文化广场、村民中心9项硬件和村庄规划、保洁队伍、村规民约、卫生保洁管理办法、文明家庭、文化娱乐活动6项软件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目前,台前县中心村水泥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已实现户户通达,新建和改扩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372个村全覆盖,并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所有行政村主干道均安装了路灯。抢抓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完成干线公路、村组驻地、休闲广场、环村林带、房前屋后的绿化任务,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焕然一新。
提内涵,铸就乡村振兴之魂
坚持内外兼修,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要求,台前县科学定位村庄主题,高起点、高标准修编村庄建设规划和布点规划,深挖历史底蕴,在现有民居的基础上,做到一户一方案、一家一风情,打造具有地域品牌的特色小镇,一批生态良好、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初步形成。
朱庄村依托秀才古碑文化和代代相承的耕读文化,建成了朱庄主题文化园林广场,教育文化景观得到大力提升;王楼村依托清朝翰林院学士王遇泉德孝仁厚的治学、治家、修身处世之道,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倾心打造民俗风情文化一条街;八里庙村依托古运河文物群和遗址遗迹,打造仿古村落,彰显运河文化辉煌。
同时,该县坚持把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从规范引导入手,从群众自治落脚,以规范红白事标准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包括村级干部的带头作用,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着力营造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如今,行走在台前县乡村,犹如行走在一幅幅画卷中,沿路风景美不胜收,群众尽情享受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生活。(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王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