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孙雅琳 冯佳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武林。说起武林,就不能不提及太极拳。而说起太极拳,就绕不过陈家沟。
陈家沟坐落在温县城东青风岭上,黄河在村南静静流淌,广为流传的“陈王廷应考武举三马九箭箭箭中靶”“杨露禅偷师学拳”“陈公兆80岁勇斗公牛”的故事,就发源于此。
“村里现在有3000来口人,姓陈的占80%,练太极拳的占80%。”8月12日,身着一袭米白色太极服的陈俊凌,向记者聊起了陈家沟的故事。今年75岁的陈俊凌不仅是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更是陈氏太极拳小架的代表人物。
陈俊凌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村中有3条深沟而得名的陈沟(陈家沟),村里的房子草房占80%,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小麦、玉米,还种一部分棉花,一亩地只产300斤粮食。虽然在陈家沟“上至哼哼(指老年人),下至能(指小孩子”)皆练太极拳,但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1978年4月,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访问陈家沟,并创作了一首诗《温县——太极拳之乡》,打那以后,陈家沟太极拳开始走向世界,“四大金刚”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更成了家喻户晓的太极拳大师。
20世纪80年代初,太极拳开始作为一个产业发展。1980年,当时的省旅游局、省体委投资筹建了陈家沟太极拳武术学校,于1981年开始招生。
走进陈家沟太极拳武术学校,只见六七岁的幼童,白发的老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各自气定神闲、松静自然地练习着拳法和刀枪棍棒,架子一扎,拳走影动。来自上海的王久荣老人,今年已经75岁,她是这里的常驻学员,“别看我是个老人,但是我的身体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我热爱太极拳,生命不息,我将练拳不止。”一头银发的王久荣底气十足。
“现在是暑假期间,在这里练拳的有200余人,学校开设了假期培训班,中午是文化课,下午是武术课,好多家长都把孩子送来学习练拳、强身健体。”陈家沟太极拳武术学校副校长陈三根介绍说。
如今有3000多人的陈家沟,已走出数百名拳师,在世界各地教授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也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家沟亦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因太极拳的缘故,来自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少,源源不断拥入陈家沟寻根问祖、拜师学艺,陈家沟有了名气,名气带来了人气,人气更带来了发展的底气。
2003年,陈家沟旅游景区开始筹建,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放,2009年8月,第一座全面展示太极拳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正式开放。
“目前景区收入以单一门票为主,虽有王庭大酒店等餐饮住宿,村里也建了不少民宿,但市场化程度不高。”陈家沟景区管理局局长刘中原介绍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指示精神,围绕“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建设,陈家沟正在发展壮大太极拳文化产业。
今年6月29日,太极文化综合体项目——陈家沟太极小镇举行了奠基仪式。该项目由温县政府与中原豫资控股集团合力打造,规划占地面积约500亩,预计投资30亿元,依托太极IP,以“太极+”为发展主线,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旅培训、康体养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太极文化综合体。项目一期计划投资8亿元,重点打造太极·源(新东沟生态体验景观)、太极·巷(特色主题的文化体验街区)、太极·廊(标志性景观长廊)、太极·精舍(太极大师精品酒店)、太极·书院(修身养性的文化精神空间)、太极·河洛(河图洛书太极文化标志场景)、太极·里坊(定制化标杆性太极文化旅居产品)等7大核心景观。
在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外摆放的展板上,记者还看到了投资7亿元的“印象·太极”演艺项目的介绍,该项目通过演出带给游客优质的沉浸式体验,将带动周边旅游内涵提升,延伸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产业链。
在陈家沟太极拳武术学校斜对面,有一家挂着“太极服饰”门头的小店,30岁的朱佳利抱着牙牙学语的儿子,经营着自家服装厂生产的太极服。“丈夫是山东人,他在俺村学了十几年拳,现在在太原当拳师。”因太极拳,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因太极拳,在家门口就有一份好营生;因太极拳,陈家沟人未来的日子将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