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晓雪 龚鸣
彩虹西瓜、多味辣椒、巧克力番茄、青春之歌黄园果……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的村民们巧手种出了各种高颜值的稀罕瓜果,架起了五彩的脱贫致富之路。
“彩虹西瓜是我们的代表性产品,早早就被订完了。”9月25日,于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兆武介绍,彩虹西瓜妙就妙在瓜瓤黄里透红,看着跟彩虹似的,一个三四斤的西瓜在超市里能卖100元。
“有了彩虹西瓜真是好啊!以前出去给别人打工,出大力累不说,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今包下大棚,咱也是小老板了,干活更有劲儿了。”村民董方娥说。
过去的于楼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子里没有产业,村民大多靠天吃饭,积极点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没什么经济来源。
那么,村里是咋想到种这些稀罕瓜果的?这还要从2018年河南农业大学对口帮扶台前县说起。
“我去北京学习,看别的村都有产业。我就想,要想脱贫致富,咱于楼也要建自己的产业。”于兆武说。
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分析了于楼村的土质,于兆武才得知于楼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建蔬菜大棚是个好主意。但种什么呢?
“如今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种点稀罕物件儿才能有市场啊。”农大专家为于楼村引进了彩虹西瓜等一系列新品种瓜果。“建大棚种蔬菜瓜果,农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就不会在村头闲着‘拉呱’了。”于兆武说。
于兆武先自掏腰包试水了3个大棚,发现效果不错,村民们也纷纷想要加入。于是在于兆武的牵头下,富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村民可以承包大棚,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并负责收购;也可以资金入股,年底有1000元分红;还可以到大棚里打工,贫困户可优先报名。
“能守着家打工挣钱的活我得去!”贫困户白东莲第一个就报了名。早些年,她的丈夫因生病,花光了家中积蓄,家里也被认定为贫困户。70岁的白东莲,文化程度不高,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工作,而且家中病人也离不开人照顾,所有的花销全靠在外工作的子女每月给的生活费。
自从去了大棚打工,一天能赚五六十元,白东莲成功脱了贫,“现在又能挣钱又能照顾孙子,还不用找孩子要生活费了,自己想买啥花自己赚的钱,说起话来都硬气了。”
今年于楼村各类瓜果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60多个,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各类瓜果交替种植,每个大棚每年能产生3万到5万元的利润。
蔬菜大棚带富了的于楼村,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前。于楼村的蔬菜大棚还辐射到夹河乡40多个村,吸纳了大量贫困户就业,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要来参与日常监督年底也能得到分红,仅去年,于楼村就给周边村子的村民分红16万元。
“去年在农大专家的指导下种了彩虹西瓜,根本不用愁销路。现在又培育了葡萄,明年就能结果。”于兆武带领村民,每年都在探索新品种、新项目,连村里道路两旁都栽种上了梨树、桃树,如今的于楼村俨然一座瓜果园。
采访手记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从乡村旅游到特色种植,从农村电商到新兴农业,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于楼村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地质条件优势和河南农业大学专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发展起了特色瓜果蔬菜种植,一系列新品种的特色蔬菜体现着于楼村不断主动对接市场、适应消费升级的创新意识,真正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保证了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扶贫产业开发贵在精准,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积极进取适应市场需求,才是赢得市场竞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制胜之道。
乡村名片
省级重点贫困村台前县于楼村坐落在黄河北岸,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37人。除了富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村另有村集体经济生物质发电厂、光伏产业等。如今,该村未脱贫户剩余因病致贫3户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