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爱县的脱贫攻坚一线,有这样一群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一心为民,把群众当亲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镜头一:扶贫路上“火车头”
“困扰群众多年的‘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解决了,我们最感谢的就是杨书记!”
“杨书记”就是南朱营村第一书记杨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波驻村后首先从抓党建、强堡垒、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入手,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协助镇党工委推选产生了年龄结构合理、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并通过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显现。
系群众所系,想村民所想。杨波从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多方努力,申请资金600余万元,修建村内污水处理站,硬化道路5.6公里;完成村民吃水井、242户旱厕改造、天然气入村入户等惠民工程建设;组织干部群众种植景观树、果树、花草苗木等3000余棵……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抓手。为此,杨波把发展产业作为工作重心。创新提出“1+2+3”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坚持整村推进这一原则,实现由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向蔬菜和瓜果种植转变,推动脱贫致富方式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根本转变,建成了14座半地下式温室大棚和10个高标准日光棚蔬菜种植基地,以及占地近200亩的水果观光采摘基地、占地15亩的农耕体验园……
镜头二:扶贫路上“贴心人”
“冯书记,你怎么过来了?天还下着雨,你做完手术没多久,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了?”闫重娥拉着冯欣刚的手嗔怪着说。
冯欣刚是中内都村的“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他对村民们的健康问题更是多了一成牵挂,为更好的服务中内都村群众,他通过走访慰问、沟通谈心,邀请专家医师团入村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贫困户身体健康状况,针对性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脑卒中预防筛查”大型义诊活动,并对筛查出来的52名高危人群每人发放体检卡,免费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项目检查,建立脑卒中防治健康档案,实现对脑卒中患者宣教、预防、治疗、随访的科学防治流程。
“作为一名村‘第一书记’,就是要把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冯欣刚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腊月二十九,冯欣刚刚做完胆囊摘除手术,出院后,他密切关注疫情形势,不顾身上插着的引流管执意奔赴抗疫一线,他与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查访,全力摸排,统筹安排党员和志愿群众分包联户,因村施策绘制疫情防控“民情地图”,设置“党员检测值班岗、爱心接送岗、消毒宣传岗、暖心服务岗”等党员联户具体措施,落实防疫管控责任,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疫情防控服务。被称为“插着引流管的最美书记”。
镜头三:扶贫路上“及时雨”
“别人是雪中送炭,可董书记是雪中送火,要不是他资助那5000元,俺现在的日子还恓惶着哩”谈起西张茹村的第一书记董会升,该村村村民辛泽茂连声感慨。
积极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路”。用电难是西张茹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写照。作为第一书记,董会升以低保家庭、特困人员、患重病家庭等为重点摸排走访对象,详细了解他们的用电情况。第一时间落实电网共建项目,新建改造台区3个、10潜伏及以下线路4.68千米,并对村内6个配电台区、2个农排台区、以及半地下温室大棚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改造,彻底解决了群众用电难题。
做好产业脱贫致富“新引擎”。一方面,权力推进村集体产业项目,采取“支部+公司+种植专业组”的模式,先后建起9做集体经济半地下温室大棚和一做扶贫产业半地下大棚。另一方面,在“输血性”扶贫的同时,启动“造血性”扶贫计划,结合贫困户特长,自掏腰包,购买小羊羔送给贫困户,让低保户通过劳动致富。2019年,增加村集体收入十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西张茹村的贫困户已全面脱贫。
打好防控复工组合拳。防疫不误农时,董会升制定了“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的工作方案,在村卡点设置移动式路障,确保农用机械能够正常作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帮助菜农寻找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帮助菜农销售蔬菜30余吨。同时,他带领村干部加班加点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协调乡卫生院办理健康证,助力3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
他们都只是博爱县众多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更多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坚守初心情怀,彰显责任担当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