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志做成大百科

时间:2020-09-24 11:04:17 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孙雅琳  冯佳志

  “每年的8月20日到9月20日,是黄河滩千亩核桃园流转土地给付租金的日子,一亩地800元,一年一清,先给钱后种地。”武陟县大封镇东岩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晓旭快人快语。

  地处武陟县西南部的东岩村北依青风岭,村南紧挨千里黄河大堤,堤内是绿树掩映下鳞次栉比的红瓦白墙小楼房,堤外是4800多亩的黄河滩地,修建了引黄补源生态治理工程。村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四大怀药,其中尤以山药、地黄、牛膝为传统特产。早在1996年9月,东岩村就被焦作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近几年,俺村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全村4562口人,有1500多口人在外打工,光在城市修地铁的就有250多人。去外村包地种地黄的也不少,一亩地黄的纯利润大概有5000元。想多了解俺村的情况,可以看看俺村的村志。”陈晓旭说着,拿出了一本16开、厚达500多页的《东岩村志》。

  这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东岩村志》着实让人惊叹:暗红色布纹封面上,印着烫金大字“武陟县东岩村志”,全书约70万字,有图片几百帧,全志分为13篇,系统地记述了东岩村的村庄地理、农林工商、水利交通、医疗体育、党政教育、社会风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盘点了文明发展史,展示了改革开放成果,对风俗民情追根溯源,可以说是东岩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百科全书,也开了武陟县村志编撰的先河。

  村志的主编韦振宇,是个“40后”,今年74岁,1991年至2001年,他任东岩村的村支书。“我敢说,村志里讲述的90%以上都是真实的,基本没夸张。”1966年就在村委会当秘书的韦振宇,保持着记录工作日记的习惯,基本上一年一本。这次编撰村志,这些花花绿绿的塑料皮日记本就派上了用场。

  “从2015年3月酝酿启动,2017年年初正式启动编写,前期收集资料就花了一年多时间,一直到2019年12月出版,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村志的编辑之一郭存文说。

  村志里,对每一项所记史实都追根溯源,梳理出来龙去脉及发展演变轨迹,其信息量之大,整理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东岩村幸福院的二楼上,村里专门设置了一间东岩村志编撰辅导室,6个大铁皮书柜至今仍整齐地存放着当时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分门别类,每个柜子上都贴着用毛笔书写的标签,分为党团建设、村组织建设、军事治安、农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风俗民情、名人逸事等12大类。

  记者随手打开一个铁皮柜,看到几本厚厚的册子,翻开其中一本,“郭向阳,男,父亲郭铁旺,就读于兰州大学,学历为博士”,原来这是东岩村历年考上大学人员名单,上面用手写钢笔字详细地记录了学生姓名、性别,家长姓名,就读的大学名称以及取得的学历。

  据村志记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东岩村共有近500人考入高等学府,仅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东岩村就考上了6名大中专学生。尊师重教是东岩村历来的传统,1990年,时任村支书的韦振宇就和村委主任郭存恒,带领全村人集资近60万元,建起了3层楼、57间的教学大楼。“当时盖教学楼的事迹由报社记者王天定撰稿摄影,刊登在了1990年11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一时间轰动了全国,河南省人民政府专门立碑表彰。”韦振宇提起当年的情景仍非常激动。

  一本村志,不仅书写了东岩村悠久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原黄河文化的民俗特色。“俺村每年正月初七,都要打抬鼓,少则近百人、多则数百人,敲打起来惊天动地、十分壮观,千百年来世代相传。”陈晓旭说。据村志记载,2013年8月,东岩村抬鼓被河南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这些‘40’后,不辞劳苦、不图名利,走街入户搜集资料,夜以继日整理编撰,一方面想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存下一份真实档案,另一方面想通过讲述红色历史、乡村振兴、好人好事等正能量、主旋律的内容,用村里事教育、激励村里人。”韦振宇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这个乡村快速变化的时代,村志不仅承载了乡愁乡恋,也从另一方面提振了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