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报摊,郑州“文脉”欲起跳

时间:2020-11-12 12:53:48 阅读: 来源:原创

  在金水路大石桥百文眼镜城旁边,惊讶地看到了一个摆报摊的,好久没有见报摊了,乍一看见不由得停住了步伐,上前一看究竟。

  石狮子前,小报摊很不起眼,一不留神就错过去了。摊主是一老妇人,周围有几位路人在翻看读物,有位男士骑车过来直接问体坛周报来了没有,一看有报,直接交钱拿报走人,看来是位老顾客。

  摊主介绍,现在郑州没有几家卖报刊的了 ,让众多报迷从此丢了一份雅趣,更少了一份心灵的寄托。

  天天看看刊物或买些刊物是一些上年纪人士的一个精神享受,没事出门悠悠转转,来到报摊前,东看西翻,各种趋势趣事,应有尽有,既打发了时间又充实了自己,两全其美的好事。虽然眼下手机为王,海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喜欢读报刊的人依然存在,阅读方式几十年的固定,让他们觉得只有看着纸上的文字,心里才踏实,不会有失落感。

  损失的还有一些都市类报纸,本来就不好见到,报摊是随时可买到的一个捷径。过去说有什么讯息要核实,常常会说,去街上买一份报纸!很方便就解决了问题。报摊报亭的取消让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从这一方面说,“一指没”罪过不小,把郑州的文化脉络给生生“切断”了。

  女摊主也是有苦难言,说执法局查得厉害,就在这旮旯里也不安稳,时不时会被撵走,干一天算一天,小生意不好做,顺便在摊上摆些饮料矿泉水卖卖增加一些收入,报刊不挣啥钱,只是因为过去一直是干这一行的,有情结在里面,不想改行干别的,也算是执着吧。她说郑州现在没有几个人还从事报刊零售。

  据一位广告公司人员专业统计,2010年郑州共有报摊11654个,这个数字应该是可信的。2012年4月,郑州全市街头巷尾的421个报刊亭全部被拆,搞什么退路进店计划,结果与大家预料差不多,没多长时间计划就“呜呼哀哉”了,期刊彻底无影子了。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个缓兵之计,想堵堵众人的口,做个样子。这一拆亭,郑州市就获得了国内一个“唯一”称号:国内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不光荣啊!这是个具有侮辱性的称号。一个城市要有点“书卷气”,书卷气从哪里来?报刊亭就是一项考评指标。光有通直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商店说明不了什么,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别人一定是看不起的,不要轻看那小小的亭子,有了那各式各样的书报点缀,有了手里夹着报刊的人从亭子边出来,整个城市真就不一样,有一种让人温暖的心情。一个买不到报刊的省会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省会,起码在文化指标上不合格。

  《参考消息》《环球时报》《良友》《体坛周报》《读者》等,这都是老牌刊物,在读报人心中地位很重。也许有人说了,不看期刊报纸看网上一样,那对粉丝来说是痛苦的,《参考消息》拿报纸看和上网看完全是两码事,能看出感觉吗?应该不能。

  有些是不能代替的,里面有很多其他成分。一个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看的《参考消息》,讲究的就是一版一版的找自己喜爱的栏目,针对性的选择自己中意的时讯,这是一种味道,一种回味,换了形式就没味道儿了。其他报刊也是如此,不是说上网看就完事了那么简单。

  很奇怪,有些不合理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纠错,那个灭亭的人已经进号里了,他干的错事按说应及时校正过来,还省会一个公道,把遗憾补上。然众人的期待没有结果,全国那个唯一的“帽子”还在头上戴着。小摊主还在偷偷摸摸“输送”文化。

  市场有市场的法则,不要担心没有读者,有朝一日确实到了没人再看报读刊了,各类报刊走不下去了,那是气数已尽,只该“寿终正寝”,怨不得他人了。

  只是现在远未到那一天,有些人为什么要急拔“呼吸机”呢?“帽子”戴着舒服?  (作者:孙伟杰)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