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东西之所以称为传统,是有道理的,绝不是那些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不然传不下来,那样我们也没有福气接受到这些珍贵的传统东西。
同学从越南携妻带子归郑,除了处理正事外,领老婆儿子吃吃郑州的名吃也是一个任务。
蔡记蒸饺进入了他们“扫荡”目标。蔡记蒸饺作为郑州的老三样名吃,与“葛记焖饼”、“合记烩面”一道是郑州餐饮的对外门面。
但是这老同学却大大地吐了回槽,说蔡记蒸饺是啥嘛,难吃极了,根本没法入口,咋成这了?
真的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吃,不会如他形容的那么不堪吧?
随着吃的多元化,各种能想到的食物现在都能品尝到,东西南北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饭店。
只能说随着舌尖的范围拓展,一些以往很挂怀的吃食,现在不是那么稀罕了。尤其是在国外住久了,让外食这么一“搅和”,味蕾会产生变化,不一定适应从前的感觉了。
同时,名吃也会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老配方,比如“葛记焖饼”从前是靠油大耐饥而出名,对应的是出大力的干活人。
如今都进入了少油时代了,再油大卖给谁啊?所以也是进行了工艺调整,朝健康少油化转变。饼还是原来的焖饼,但不糊嘴了,吃着清爽了。
合记烩面以自己独到的风味体现着郑州原住民的口感,你吃了再多不同地区的烩面,再好吃再花哨也仅仅是变个口味,说到正宗,多数人还是得认可“合记”,三大牌不是随随便便拿到手的。
同样,蔡记也是如此,它的口味风格只能是以郑州本土人为标准,这是它存在的根。
吃的是历史,吃的是回忆,吃的是情怀。
如果让蔡记蒸饺现在改变风味,变成东北大饺子,估计干不了几年就得关门。丢掉了自己的最有特色的东西,图新鲜赶时髦,被淘汰是早晚的。
新鲜的东西每天都在出现,你眼花缭乱也赶不上,等赶上了,又不新鲜了。
与其这样,不如坚守自己的阵地,保证质量,微调口感,不乱出“轨”,肯定有自己的一块市场份额。坚持传统,市场就不辜负品牌。
另一个有说服力的就是新乡的“红焖羊肉”,作为一个外来品牌,大浪淘沙,当年蓖掉了多少“伪红焖”。东明路上那几家正宗的红焖羊肉店多少年大旗不倒,驰名郑州,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店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浮躁,各干各的,不想独霸市场,只给想吃自己风味手艺的客人口齿留香。至于店外再怎么“电闪雷鸣”、“鼓乐喧天”,与他们无关,把好每个质量关,别让苍蝇进锅中,这是最重要的。
曾经问了同学的儿子,是郑州的饭菜好吃还是越南的好吃?他觉得是郑州的好吃,越南的菜都是水煮的或蒸的,味道比这里差多了。
他没有撒谎,从他在饭桌上“风卷残云”般的吃法上看,郑州的菜符合他的口味,不像他老子,国外一待多年就变了,“挑剔”家乡菜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没有绝对好与差,与每个人的从小经历和环境有关,适应了本土的物产和食物性质,那就是最好吃了。欧美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鸡爪猪蹄,这在我们中土百姓看来太不可思议了,这不“大傻”嘛!这样的美味佳肴居然拒之千里,从咱的角度想是想不通的。但从他们的信仰习俗看,又合情合理,他们生活水平高,物质丰富,食品充裕,基本没有过供应短缺问题,所以,对食材的浪费也就司空见惯了,在他们看来,咱们吃的这些美食就是“乐色”,垃圾的意思,根本不屑一顾。
最关键的是他们的烹饪方式与我们不同,再好的材料加工是最关键,不会卤制也就没戏了,肯定做不出来美滋味。
与时俱进也是不可或缺的,也不能守在老祖宗的“锅灶”旁一成不变,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口味也要相应调整,在不改变老传统风味上,推出符合现代人口感的老美食,是当今的掌门人应该看到的和必须做的。如过去适应干重活的百姓那种重盐重酱油重油直咸的,都要及时改良,适应现在的健康饮食,在保证传统特色上推陈出新,让老美食焕发新面貌,让更多的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国人都能赞不绝口,一致赞叹,这才是我们的愿望和目的,当然,难度很大,需要下番功夫琢磨研究。
相信“老三记”会一直走下去,还会很好,只要有好东西,就不会丢市场,因为人的嘴是最不好“管”的,呵呵!(孙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