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的国棉三厂三层家属楼,纪录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如磐,每一个房间里都曾经记载着纺织人的心路历程,有欢笑、有苦恼、有悲欢、有离合。
斑驳的楼体依然坚固,很夯实,再用个五六十年没有一点问题,可是如今住这里的老一代纺织人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岁数,时间给他们已剩余不多了,而他们的后代也基本上都脱离了厂子,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已与纺织二字无关了。
真正在迁出去的纺织厂上班的纺织女工,多是县区周边的甚至是外地人,他们是新的一代纺织人,更准确点说,他们就像是当年五几年刚建厂时从全国各地招来的工人,也就是现在那批白发苍苍、步履艰难,操着各种口音老工人的当年回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让城市里的娇小妞们再去轰鸣做响的布机车间干挡车工,门都没有!爹妈不会把姑娘往那“火坑”里送,子女们更不会再走老辈人的前路,就是在家歇着啃老也不会迈进纺织厂大门一步!
要说依据哪来的,耳闻目睹,从身边各种信息汇总得出来的,郑州市九零后的年轻人鲜有听说进纺织厂工作的。
纺织厂作为养家糊口的一条途径在现在已经失去吸引力,工作太过辛苦,劳动强度过大,职业病过多等都是年轻人躲之不及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自谋出路的工作太多了,怎么着都能顾住一家的基本生活,况且还有各自的爹妈后援支持。
而当年,这就是生存的一根“稻草”,谁舍得放弃,谁敢挑三拣四?
最最关键的是,当年的人们都是苦出身,不怕出力流汗,就怕没工作吃不上饭,性质完全不同,走再多的巡回路都不后退,每个月照时发下来几十块钱的工资养家才是最幸福的,还有后勤、住房、医疗、儿女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的保障,都是外面人羡慕得要死的啊……
往事如烟,纺织工业的产值在郑州市的JDP中似已不显现了,而过去郑州可是有过“纺织城”的美誉,六大纺企每年上交的利润相当可观,标准的利税大户行业。而纺织厂职工这几个字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曾有派出所干警申请往纺织厂调工作,因为纺织厂收入高些。现在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是真正发生过的。
行业如此楼,总被风吹雨打去。过去的骄傲成了如今的不屑,再没有昂首挺胸的潇洒身影了,甚至人影也不见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历史规律,任何理由也阻挡不住。
老楼在一片拆迁与不拆迁的嚷嚷中挺了下来,还有了新用途,将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下来,改造成文化一条街供人观赏。不可否认市政府的决策是高明的,一推了之,盖起一排排高楼,很快,郑州纺织的“魂魄”就会消散无存,若干年后可能没人还记得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
散落在外地的郑州几大纺织厂的机器还在轰隆隆作响,新的纺织工人正在挑起振兴郑州纺织行业的使命。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没有衣遮体,人间的文明就无从谈起,没有优美的面料衬托,即便是美女也要打折三分。谁说纺织不行了?不行的是落后的理念和产品,高档的产品永远是市场的宠儿!
意大利面料——这就是品牌的代称,没人敢瞧不起意大利面料!意大利空心面条不一定人人喜欢吃,但意大利面料却是世界纺织界的公认佳品,拥者为傲。
郑州纺织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度,真正拿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起码得和江浙一代的产品一比高下,一争擂台。
落伍的不是纺织,落伍的是思想。就如同这些老楼,现在看不值几个钱,待重新“梳妆打扮”再现世人面前时,它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会让你吓一大跳!
在老脏旧的房间里隐隐约约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布机声,这是一种“脉跳”,一种不服,一种等待。
期待郑州纺织大“涅槃”那一天的到来,会有这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