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拉开了辞旧迎新的序幕,祭灶,奏响了春节的序曲。
今天是祭灶,再过七天就到辛丑春节了,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
闲聊一下祭灶的由来和祭灶的习俗。
祭灶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节日。
灶王爷的由来有很多的版本,言传多于记载,但有一点,灶王爷姓张,与玉皇大帝是同姓。
每年的今天,玉帝派往到各家驻守的灶王爷要回天宫,向老太爷述职,回报一年来,人间疾苦、情仇恩怨、婚丧嫁娶、开枝散叶、子嗣添丁、伯仲妯娌之亲情、邻里街坊之相处等等人间琐事。
为感谢灶王爷一年来对一家人的眷顾,祈求来年家庭的温馨、祥和,邻里街坊和睦相处,皆会在每年的今天,在灶王爷起驾回宫之前,让灶王爷吃麻糖,好事多言,歹事勿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灶糖,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外面沾裹着一层脱壳芝麻,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
祭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习俗。宋朝范成大在《祭灶词》里就详细的描写了祭灶王爷的场景,其中“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诗句,可以看出在宋朝祭灶“规避”之习惯,在民间传统中也很普及了。
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习俗,祭灶一般都是由家中辈分最长,年龄最高的老者操办。
“出门饺子回家面”,这是对待即将出远门和离家多日而回的家人的习俗,每年祭灶的当天,也会按照这样的习俗吃饺子的,意思就是把灶王爷不是外人,是一家人,当作家庭的一员对待。
灶王爷或许是仙界中级别最低的神仙,但他老人家常年深入千家万户,千百年来,恪尽职守常驻凡尘,记录着尘世间的兴衰更迭,每年往返与尘世与天庭之间,向玉皇大帝禀报“驻扎地”的善恶品行,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不辱使命。
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灶王爷就是玉帝的“监察御史”,上奏天庭的“不作为”,切身感受凡间冷暖饥寒,四季景泰,风雨顺时;下参德品缺失、“奸佞小人”行为不端。因果相报,这也是人间敬畏灶王爷的根本所在。
上有良策,下有亵渎,世间常态也。贪婪之徒,侵占不义之财,少则数千万,多的达数亿之巨,巨恐灶王爷之威严,大多另辟一处不开灶火存放,以为灶王爷不知。但有宅之处,灶王爷无处不至,常年空置之宅,其一:藏污纳垢,当诛之;其二:不食人间烟火,无每日供奉灶王爷烟火之做为,对“神灵”不敬,拿灶王爷不当“领导”,当诛之;
从古至今,那个腐败之徒有好下场。在当前“倒查廿年”的反腐态势下,想做“漏网之鱼”难矣!
古往今来,得志焦躁者,都会张牙舞爪,肆意猖狂。德不配位,得意一时,终不会长久。
蒋委员长狂扇刘文典,落下个孤岛而终;书记狂扇公安局长,“相煎何急,命断一耳光”;同样是书记狂扇市政府秘书长,落下了“撤职”…………
人活一辈子,要挺起胸膛,踏踏实实做事,遇事为对方着想,谦逊务实,夹着尾巴做人。
附录二首诗词,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吕蒙正诗云:清汤寡水一碗、诗作一篇,恭送灶王爷上天述职,若是老太爷询问民间的事情,麻烦禀告玉帝:动荡之秋,斯文扫地!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诗云:祭灶这天,请来邻居一起宴饮,这种年末邀请风俗已很久了,邻里相坐,欢声笑语,敬老不分老幼,粗茶淡饭足矣,茅屋草舍能容身,灶王爷贵为神仙不也是如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