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脱的奶奶》——清明时节的遐思

时间:2021-04-26 11:05:25 阅读: 来源:原创

 

 

说来蹊跷,每逢清明,总会梦见已故不久的先辈。梦中醒来,独坐抽烟,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先哲们认为,“天、地、人”和谐合一。清明墓祭,谓之对先祖的思念之情,慎终追远,返本归宗。有生命就会有感知。梦由心生,所以,清明时节,也让人有无尽的遐思……

 

作为家中长孙,我一岁时便由奶奶带到老家,大约7岁时才回到省城上小学,所以,一生中对奶奶十分有感情。

 

出身书香大族

 

奶奶为王姓,名秀兰。生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王家时为河南鲁山县大族,书香世家。其祖父为晚清举人,其父亲为晚清秀才。奶奶在王家女子中排行第八,人称“八姑娘”。

旧时王家在县城西南有一庄园,因庄园里有三棵棉木古树而得名为“棉木园”。60年代末,因其庄园与旧时代不远,其庄园恢宏形制依然清晰可辨,建筑青瓦一色,多院落相连,鹅卵石铺路。庄园大门上门楣仍留有一青石巨匾:“槐荫及第"。棉木园大门对面是原王家菜园,水车、水渠环绕,庄园图景依然。透过小时候对其原居住环境的印象,可以想象奶奶小时候的家庭优越。也正是如此,小时候奶奶也养成了大小姐脾气,从来对人对事说一不二。

作者(后中)与奶奶的合影。

 

下嫁成婚

 

王家虽为地方大族,书香世家,拥有大量美宅良田,县城有多处商铺,但是,等到奶奶快该出嫁的年龄时,王家已开始走下坡路。其家族的男姓多人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家族卖地、卖铺成风。无奈,奶奶的父亲只好放下书香世家的清高架子,找了一家县城富户将奶奶下嫁,这就是我们许家。

 

许家的宅院在鲁山县城的西关处,距奶奶家的庄园步行并不算远,为一个约十余间的青瓦房四合院,看上去虽远不如王家的庄园,但是,当时许家已有40多台织(丝)机设备的工厂,为中国早期的民族小资本家。县城还开有丝行(注:时鲁山县为山蚕丝及丝绸集散地),乡下还有几十亩良田。按现在的流行说法,爷爷时为“富二代”。

 

说奶奶为下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奶奶作为一个书香世家的黄花大闺女,嫁给我爷爷时却是第三房(续弦),爷爷还比她大了十几岁。所以,在我小的时候,奶奶总是对我说她这一辈子很是不幸,这已是后话。

 

据说,奶奶嫁给爷爷时一开始日子还算不差。因为爷爷在其兄弟三人中分家时虽然看不上工厂和农村的土地,但却拥有县城的丝行,其有一手看丝好坏的本领和经商偏好,能挣钱,算盘珠子还打得漂亮,被当地商界送绰号“小诸葛”。加之年龄差异大,奶奶又是大小姐脾气,所以,爷爷处处相让,奶奶的婚后日子一时间还算可以。据父亲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奶奶时常会手上掂着钱袋,带着他回到王家庄园同家族的女眷或同街坊的富家小姐妹、太太们打牌,闲话。

 

乱世感悟:钱财为身外之物

 

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省省会迁址鲁山县城。鲁山县城成了日本人飞机投弹轰炸的重灾区。从此,奶奶的好日子到头。因为,爷爷的丝行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从此,家中没有了生意,生活一落千丈。

 

紧接着是逃“老日” 。听说日本人要占领鲁山县城,奶奶将家中金银细软打包,带着父亲,姑姑随爷爷向山区逃避。逃避路上,时常听到有枪炮声,爷爷看到奶奶小脚走路艰难,手中还掂有金银细软包袱,十分恼怒,随手夺过将包袱扔入道旁草丛,其怒言道,如今命都保不住了,还要这金银干啥?让日本人截获,还不先要了你的命!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奶奶。人逢乱世不如犬。由是,也有了以后奶奶的人生态度:钱财乃身外之物,人活着就要吃干花净。

 

更加不幸的是,由于连年战争,爷爷再拾丝绸生意无门,跑到山里贩运木炭时突遇连天暴雨,货物连车翻进深沟,人被暴雨淋病,回到家里连病带气,不久便一命呜呼 。才三十出头的奶奶立刻变成为寡妇。

 

相信“人争一口气,神受一柱香”

 

小时候,奶奶嘴里常常说唱一句词:“人争一口气,神受一柱香”。没有了生活来源,奶奶只好将许家大院爷爷分得的三间瓦房对外出租,靠出租房屋度日,同时,她带着爸爸和姑姑在县城另租一间破房居住,那段时间,奶奶一边要养活爸爸和姑姑两人,同时还要供父亲上学,其日子可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虽然生活如此,但是奶奶却坚持认为,只有供儿读书才能改变其未来命运。她卖香烟,卖过瓜子学着做小生意供父亲读书,再苦再累从无怨言。父亲读书也十分的争气,在乱世时期竟连跳两级考入民国国立中学……

 

时世弄人,愿景初现

 

常言道,时世弄人。说来滑稽,1948年河南鲁山县解放时,我的三爷因继承了许家祖上的农村几十亩良田被划成了地主,奶奶却只是个下中农。

 

奶奶一生中从没有亲自种过地,解放时政府将农村我三爷家的土地分了一些让其耕种,这可真难为了她。那时的父亲还在县城读中学,因许家的老田与县城较远,平时父亲也帮不上她。奶奶同我讲起过她这段历史时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来形容。好在奶奶的苦日子很快有了转机,父亲后来上了北外后当上了共产党的干部,担任了苏联、东德援建的郑州402厂德语翻译组组长……

 

乐观随性,向往好生活

 

说奶奶这个人活得潇洒,实际上是说奶奶这个人乐观随性,以大手大脚定义新生活,不懂计划。

 

解放后的60年代,我们家在省会一个叫裴昌庙街的单位家属院居住,约有十几户人家。由于父亲当干部,母亲也有工作,父母工资加到一起近100元,这在我们院也算是收入较高的家庭。那些年,父母工资也多交由奶奶掌管生活,尽管如此,每到月末,我们家仍然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原因是只要奶奶当月将钱拿到手里,家里前半个月必定是顿顿好生活,而到了下半个月,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个年代,光有钱也不行,什么都凭票,粮食供应粗粮细粮有比例,邻居家总是粗粮细粮撘配着吃 ,或是细粮不舍得吃,到了月底白面总有节余,而我们家的白面却总是早早吃完了,再想粗粮细粮搭配也很困难。不过每遇此窘况时也总难不倒奶奶,她会向邻居借,借出一平瓢白面,还上一冒尖瓢白面,邻居老太太们自然也乐意借给她。有时还会听到邻居老太太的热情:“慢走啊许嫂,下个月没有了还来啊!”这时的奶奶也从未表现出什么不好意思,笑嘻嘻端着面回屋照样是包饺子或擀捞面条……

 

以举人的后人而骄傲

 

奶奶的底气和个性均来自他们的王家。小时候也常听她向我念叨:“我是举人的后人。”出身于举人后代,书香世家,这也是她一生的骄傲。

 

父亲退休后,有一年清明曾带我回老家为他的魏爷(姥爷),姥姥扫过墓。也正是这次扫墓才让我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举人墓。王家的墓听说原来规模很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墓地的中间冲开了一条路,王家较近的先人多埋在路的右手边,举人的墓却在路的左边。举人的墓当时看上去显得很孤零、荒凉,坟头也不高,大约有30~50公分的样子,大概是隔代久远,后人也无暇为其远祖添坟的缘故。斯人早去,大概留下的全是精神吧?!

 

小时候对举人一词并没有多少概念,后来长大后学了一篇《范进中举》的故事,从而知道古时的人能够考取举人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偏远省份能够考取者更少。多年以后到贵州青岩古城时,参观过贵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也就是清代状元赵以炯的故居时了解到,贵州省在整个元代也仅考上过9个举人。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不仅奶奶以她为举人的后人感到自豪,我的王姓表姑,也就是奶奶的亲侄女也自认为其出身了不起。其实,这种自豪也并非完全是虚荣,表姑也正是在这种自豪感的感召下,由此自励考上了省会的学校,后来才分配到省会工作并成婚安家于省会,其王家的同辈人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的也不乏其人。

举人后人的光环也确实给奶奶带来过荣耀。小时候,一次奶奶带我和弟弟到省会体育场附近的表姑家,路上看到一个老头正在路边摆小人书,旁边还摆放了几个小板凳。奶奶小脚,估计是走累了想借其凳子歇脚,便与这老头搭讪起来,不一会,这老头突然就对奶奶热情起来,还主动搬给奶奶一个小凳让奶奶赶快坐下。原来两个人是老乡,更巧的是,此人年轻时还在王家“棉木园”干过多年的活。按辈份,此人还称奶奶为八姑。两人交谈时老头像是遇到了亲人,嘴里还直感慨:“哎呀,没有想到你是王举人家里的人呀!”

 

奶奶起身离去时,那老头十分恭敬地作揖:“八姑您走好!”一路上,奶奶也十分的得意,她对我说,看见了吧,这就是我小时候家里的伙计。

 

喜欢花钱从不存钱

 

“儿孙不如我存钱干什么?儿孙胜于我存钱干什么?”,这句话,奶奶小时候常向我说叨。 奶奶生前始终认为,后代假如没有本事,存钱再多也会花光,而假如有本事,自然也不用为其存钱。所以奶奶一生从不存钱,有钱必花掉。爱花钱确是奶奶的一大毛病。奶奶年轻时虽然中间生活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和不幸,但却视钱如粪土,从不吝惜。也从不会计划,为此,她掌管家里的生活时和我的母亲因此问题没有少闹矛盾。每当此时,奶奶也很想的开,向父亲要一些生活费直接带着一个孙子回老家去。

 

为了践行自己的钱财观,70年代末,奶奶干脆将县城属于爷爷的三间房屋卖掉,事先也没有同父亲商议,将房产地契卖掉的3000多元钱拿到手里后,仅用一小部分在姑姑家把自己的后事棺木置下,其它的钱全当做了零用。今天买些东西到这家亲戚家走一走,明天买些点心到那家老姐妹家里转一转,生活安排得很像是在旅游。

后来,等到父亲知道奶奶卖房的事后,奶奶的卖房款已花剩无几。父亲是一个孝子,事后并没有责怪奶奶 ,同我说起此事时,只是淡淡地说,钱花就花了吧,你奶奶年轻时供我上学不容易……

 

尊严不可侵犯

 

奶奶的脾气大在她的亲戚们中间是出了名的。记得小时候我随奶奶在老家姑姑家常住,大概是5~6岁吧。由于比较玩皮儿,犯了错误,姑父顺手照着我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两巴掌,这下可惹怒了奶奶,她一边抱怨说,我的孙子是你们家的客人,你竟敢动手打他?!一边立刻收拾东西走人。当时吓得姑父连忙向奶奶承认错误、道歉,姑姑在一旁也是再三恳求挽留、道歉,但最终也无法平息奶奶的愤怒和决然。奶奶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发了脾气,谁的面子都不会给。

 

为后代平安而不惜名分

 

奶奶虽然任性、脾气大,但是,她对后辈的爱和保护却十分看重。

 

在祖辈的观念里认为,家族坟墓的好坏同其后代的发展有着神秘的联系 ,祖上的坟墓也不能轻易迁动,否则将会因动了地气而祸及后人。因为爷爷病故时与曾祖父的故去相隔不足100天,按老家的风俗,爷爷不能同曾祖父埋在同一块坟地里。因此,当时葬祖父时,奶奶托人专门请了一个风水先生,在许家的祖坟西北约100米的地方另为爷爷看了块地方,奶奶也坚信此坟风水好得很。因此,奶奶在世时固执地认为,即便是她老了也不能与爷爷合葬,说不能动了地气,还曾再三向我和父亲交代,如有一天她不在了,要求我们在姑姑家附近为她找一个地方埋了就行。这件事奶奶在世时本不在意,但是,真到了奶奶故去并要葬她时却难为了我和父亲。奶奶的遗嘱不能不遵,可葬在姑姑所在的村子地里也有不近人情之处。无奈,只好找来打墓人咨询办法。打墓人很有经验,其出主意说,可以根据亡者的遗愿,仅在爷爷的坟墓旁边开挖,不动到爷爷的墓穴,两穴之间用砖垒一个暗门相通即可。由是,这才解决了当时的难题。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只要是能为后代好,吃苦受罪,甚至是要不要名分也在所不惜。

(作者携夫人和儿子给奶奶上坟添土。)

 

走时片瓦不留

 

奶奶老时是1987年深秋,故于姑姑家,无疾而终,走时很平静,晚上睡觉酣然而去,享年84岁。

奶奶走后给父亲和我们没有留下任何遗产,莫说金银细软,连一件家当、甚至 一套精致的碗筷都没有留下。她自己也是,一对耳环也没有给自己留过。祖屋也已早早卖掉,堪称片瓦不留。

 

经历过70年代的人都明白,3000多元现金,无论放在哪个人的手里在当时都是一笔巨款,一个当时70多岁的老太太竟然一个人将它花掉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奶奶去时也映照了她的人生钱财观:人活着就要吃干花净。

(作者父亲的书法作品。)

(作者本人的书法作品。)

奶奶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但是,其传给后代的文脉还在。她的曾孙后来考取了国内知名财经大学的硕士,她的曾孙女考取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这也让我们找到了些许慰籍。

 

奶奶故去半年后即是1988年清明时节,节前做梦,梦中一个老头手里拿着一张借款字据领着奶奶找来,梦中的奶奶一脸的不快,这就吓醒了。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本不该相信怪诞之事,但是梦中的意思分明是奶奶在地下没钱了,也让人感慨,阳间洒脱花钱,阴间照样……

那年清明我和父亲特意买了一大包千万、亿万面值的大额冥钞到奶奶的坟前烧了烧,说也奇了,自从这次为奶奶上坟烧纸,奶奶死后30年来再无梦中打扰……

作者:许长江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