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振华
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有一期的朗读者是吴孟超老人。吴孟超是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被人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主持人在介绍他时满怀深情地说:“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赞扬吴孟超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悬壶济世,德才兼备的医生。
中央台的主持人,他们能接触和采访的大多是高层次的人和事,他们介绍给受众的是站在高山之巅所看到的巍峨和壮美的景象,因此特别让人感动向往分享和学习。
我的《凡人小事》栏目,由于自己所站位置的缘故,只能介绍一些我所能见到和接触到的普通的平凡的风景,虽然没有那样雄伟壮观,但如果仔细品味,也有其感人之处,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是相通的,人们内心的温度是相同的。
我们评价某些人和事很美,是我们赋予令我们感动的事物的一种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平凡的。记得原来看过一个报道,说是日本一个邮递员获得了他们国家一个很著名的奖项。其实他从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事,只是兢兢业业做好了自己在社会中这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
小时候听姥姥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师从一位老中医学习医术,他很有天赋,医道也越来越精。老中医在弥留之际送给他一把雨伞,一双草鞋,一只灯笼。老中医说,作为大夫,只要病人需要,一不要怕山高路远;二不要怕雨雪风寒,三不要怕天黑日晚,你能做到这三点,加上你的医术,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大夫。徒弟后来果然按照师傅的教诲去做了,于是成了一代名医。这个故事和央视主持人的话如出一辙,总之都是说当个医生不易,当个好医生更难。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大夫,其实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大夫,准确地说,他是位牙医。我和她只见过一面(后来在她人格魅力吸引下,又去和她聊了聊天),但她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又从其他人那里听了一些关于她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我可以将她介绍给大家认识。
那是今年的清明节前后,我回故乡开封,因为牙疼,弟媳便说她认识的一位郑大夫很不错,要带我去看看。当我得知是一个私人诊所的医生时,说实话,内心是有点儿抵触的。我在郑州从不去私人诊所看病,个中原因应该和大家差不多。但,为了不拂弟媳的好意,我们还是打车去了这家诊所。
这是坐落在开封西郊的一家中等规模的诊所,里边有七八间诊室。郑大夫既是这家诊所的主治医又是这家诊所的负责人。弟媳像老熟人一样和郑大夫打招呼,并说了我们此行的目的。郑大夫很亲切地让我坐在牙医椅上,很认真地给我检查。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在郑州的医院看过了,知道是一个残存的牙根发炎了。
“这颗牙保不住了!”,她也这样说。我也还是像原来一样说出我的顾虑:“如果将牙根拔去,会留下一个比较大的创口,很难愈合吧?另外,牙根这么低,拔起来很麻烦很痛苦吧?”郑大夫笑了,给我讲了创口几天就能长好,另外拔牙根也有其专用的器械,不会很麻烦的。
然后,她又用口腔内窥镜让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那颗病牙:确实没有保的必要了,牙根已经黑了。听她说的这样好,我都动心想在她这里将这颗病牙拔去了:因为它已经影响了我正常的咀嚼。可郑大夫得知我第二天就要返郑,不建议我在这里拔牙(这和我原来对私人诊所的认知有所不同)。
诊断完后我问付费几何,郑大夫又笑了:只是看一下是不收费的。
虽然没有任何治疗,但我感到身心都很愉悦,让郑大夫看了一次牙,像是和一个老朋友做了一次愉快的交谈。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和弟媳夸郑大夫的细心认真和其特有的亲和力。弟媳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我们认识好多年了,她做的许多事都很让人敬佩呢!
弟媳于是随便讲了两件事给我听。
一件事:
弟媳住处附近有一个老大爷,年纪很大了,行动不便,有一天牙疼,到弟媳这里要止疼药(弟媳也是个大夫)。得知老大爷牙疼得厉害,弟媳便打电话给郑大夫,希望她能出个诊。郑大夫很快就坐车过来了(有七八里路吧,还是晚上)。郑大夫带了必要的器械,就在老大爷家里为他做了诊疗。手到病除,老大爷一家感动得不得了。问起出诊费,郑大夫说,他们出诊是不收出诊费的,后来好说歹说,郑大夫只收了二十元钱(连打车钱都不够)。
第二件事是我们自己家的事。我的侄子的两个门牙发育不良,又低又小,既不美观也不方便。去了好几家医院,牙医们或者说治不了,或者是说要将两边的牙磨一下,然后戴牙套。可侄子不想自己的好牙受连累,就没有采纳这个方案。后来就到郑大夫这里了。郑大夫说能治,用一种国际先进技术,不会影响其他牙齿就能解决问题。
弟媳和侄子母子俩当时和郑大夫也是初相识,他们也一样被郑大夫的亲和力和专业水平打动了,就放心地在这里治疗了。据弟媳说,那天郑大夫足足忙了三四个小时,才完成了病牙的修复工作。本来弟媳想郑大夫下了这么大的工夫,治疗费用一定不菲,没想到,治疗费用比大医院还要低。
几年过去了,侄子的牙至今也没出什么问题,郑大夫还时不时地回访一下。弟媳一家就是从这时候起,与郑大夫建立了超越医患关系的友谊。
当然,对郑大夫绝对信任的可不是我们一家。在聊天时,郑大夫说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一个曾经的患者拿着自己1997年看牙时郑大夫写的病例找来了。为了找到郑大夫,他辗转了半个开封市(因为郑大夫已不在原来的医院)。他对郑大夫说:“我的牙只有让你看才放心。”
时间太久了,这个患者的情况郑大夫已经忘记了,可那个患者对当时治疗的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对于患者来说,不但会被大夫的精心治疗感动,甚至一句暖心的话,都会让铭记一辈子。
前几天看电视,说是一个孩子今年高考成绩非常优秀,全校第一。家长牵了一头披红戴花的牛送给学校。寓意很明显:学校很牛;老师真牛;学生也牛。谁都不会怀疑这位家长的诚意,也没有人会指责什么,因为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患者对于医生的感情,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一件自己的事。
听妈妈说,我还没满月的时候,被嘴角长疮的哥哥抱了一下,可不得了了,我被感染了。浑身没个好地方,有的地方还流水流脓,家里人都说不行了,妈妈还在坐月子出不来。后来还是我一个表姑坚持要带我去大医院看一下。当时我身上连个下针的地方都找不到。没想到,打了几针盘尼西林,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连个疤都没有留下。所以,一家人对大夫感激得不得了,专程到医院去谢了这位大夫。后来因为医院迁走了,才断了联系。不但是对大夫对表姑,甚至对盘尼西林都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所以,我听了这个有关病历的故事,虽然感动却不意外。医生在病人心目中有时确实有点儿神圣!俗话说“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可想而知,当年的这位患者是如何被牙疼折磨地痛苦万分,郑大夫是如何妙手仁心为他解除了病痛,才让他二十多年后还辗转找来。一件在医生看来的平常小事,却有了这么个后续,郑大夫也感动了——为患者的这份信任。她希望能留下这份病历作为自己的鞭策,但病人说,我还要留着做纪念呢!什么时候心里不痛快了,看看这个病历,就觉得人间自有真情在,会舒畅很多。
因为工作出色服务热心,郑大夫还被评为开封市的劳动模范。可郑大夫最看重的,还是患者的口碑。郑大夫常常对诊所里的医生说:如果只为了挣钱,就不要做大夫。“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古来良医皆如此。
诊所附近的小区,有不少的空巢老人。郑大夫说,这些老人经济条件优渥,住的房子也大,可就是没有人陪伴。有孩子在国外的,有孩子在外地的,还有的即使住得不远,却自顾不暇的。这些老人只要来过诊所,便成了郑大夫关心的对象。有时打个电话回访一下,有时亲自过去嘘寒问暖。
比如蝶御花园小区的一对老夫妇,八九十岁了,老太太痴呆,老先生又不会做饭,常常是买一大堆包子放在冰箱里。所以,有时候郑大夫出诊过去,会给他们捎个菜。这可是超出了医生的范畴了。
这家的老太太有个毛病,就是颌骨有时会脱臼掉下来。原来几次都是让郑大夫托上去的。郑大夫对此很是拿手,不知怎么轻轻一托,就撞上了。有一天晚上老太太的颌骨又脱臼了,因为太晚了,老先生不想再麻烦郑大夫,就约了另一个诊所的大夫去了。没想到,怎么托也托不上去,没办法,只好又给郑大夫打电话。郑大夫二话没说就打车过来了。进屋一看,老太太满嘴是血。
原来是那位医生用力过大,将老太太的一颗牙齿磕断了。郑大夫一见,心都疼了,赶紧上前,轻轻几下就将下巴托上去了。过后郑大夫又“责怪”老先生:“只要我人在开封,你什么时候打电话,我就什么时候来,别再有什么顾虑。”医生都这么说了,作为患者的老伴儿,除了感激,他还能说什么呢?
后来我才知道,郑大夫原来是一所医专的老师,而且,她的老母亲也是一位优秀的医生。这就难怪了:郑大夫先后从事的都是很崇高的职业:一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一个是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再加上家庭的熏陶和传承。郑大夫成为今天的郑大夫,真的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呢。
我们的郑大夫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她还在努力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学无止境啊”,这是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如果你到这个诊所,看到一个五十多岁,满脸是笑意的胖胖的大夫,那一定是她。她带给人们一种别样的美,一种可以直达内心的美,这种美,就像一把火炬,照亮我们心中的那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