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金腾
有病找“李先儿”
“先儿”是老郑州人对读书人特别是对中医医生的尊称。如张“先儿”、李“先儿”……也有叫“大夫”的,如张大夫、李大夫……好像医生的称呼是专对西医医生的叫法。
旧时老郑州人有了病,不是去医院挂号看病,而是去找中医“先儿”。中医看病不同于西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即“望”病人的神态面色,“闻”其声音气味,“问”其症状。切脉(俗称号脉)依辨脉之沉浮、快慢、大小、滑涩,来判断疾病的证候。综合分析,确定治则,拟定方剂,辨证论治。
西医诊病不仅通过望、触、叩、听等物理学检查,还要借助于临床各种检验、功能测试、影像学检查,如X光、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手段综合判断,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简便、快捷、花钱少,至今仍受广大患者欢迎。老郑州东大街上出现过不少有名的中医“先儿”,如“李先儿”“魏先儿”……等很有名。
东大街东段有家李姓人家,他和他两个儿子都行医,所以有“大李先儿”和“小李先儿”。李先儿家境好,不开诊所,不开药铺。有求医者,他不坐轿,不坐车,步行到病家。把脉、诊病、开药方,病家自己到药铺抓药。出诊费也无定数,病家视情况付费,钱多钱少,李先儿也从不计较。李先儿医术高,口碑好,求医者甚多,“有病找李先儿”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我姐姐比我大两岁,刚考入了郑州中学就患了伤寒病。发冷、高烧,谵语,20多天不见好转。最后,还是请李先儿来我家里给她诊脉,服下李先儿开的几副中药后病才慢慢好了。家里每谈及此事,对李先儿都十分感激。
抓药天芝堂
郑州和周围的禹县、辉县等地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集散地。郑州东大街西段路南有家“天芝堂”的中药铺,是陕西省大荔县李士堂先生在明崇祯年间开办的。“天”指天公,“芝”为灵芝,有天佑良药,普济众生之意。
李士堂特别注重药品的质量,并定下了堂规:“只求药材真,不惜重金买”。由于店铺大,药材全,质优价廉,特别重视中药的泡制加工。天芝堂享誉郑州城乡,并在其他县镇设立分店。清朝年间,天芝堂后继者秉承传统,选择的药材产地,重视药初材加工,如桃、拣、簸、剔、刮、刷多道工序一丝不苟。并在膏、丹、丸、散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
清末天芝堂进入了鼎盛时期,许多顾客宁愿在天芝堂排队买药,也不愿到其他立等可取的药店抓药,天芝堂名声远播。
天芝堂为吸引更多的顾客,对一时无钱取药的顾客允许赊账。记上欠费人姓名和住址,约好还钱时间,双方签字,一式两份,定期或分期还款。还款缴费的时间,一般都约定在秋收之后,有钱还钱,无钱用粮抵,解决了许多患者的当务之急。
大市口郭氏正骨
老郑州大市口(东大街与北大街交叉口处),路北有家平乐郭氏正骨传人郭春元先生开的诊所,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
有一天,有位50多岁的老太太乘马车送来求治,说她右胯部跌伤数月未愈。郭先儿将老太太扶上床,略做检查,给了几十丸中药丸,贴上一付膏药,就打发病妇上车回家。
此时,该妇人,忧心忡忡,心存疑虑,心想,几个月都没有治好的伤,贴几付膏药能治好吗?
这位妇人被家人搀扶着去上车,郭先儿紧跟其后,趁病妇上车时,郭先儿上前抱住右腿,猛地向上一推,此妇人伤痛立消。原来他是趁患者右腿放松时,注意力分散,施以手法复位。
新中国成立后,郭春元先生参加了联合诊所,加入了郑州卫生院,后来创办了郑州市骨科医院,成为郑州市的一代大医。
老郑州北关金氏烧伤膏
我小时候,有一次右足背被开水烫伤,十分疼痛。家里人去北关金家取了点他家自制的烧伤膏,涂抹在烫伤处,疼痛立消。不久就结痂痊愈,也未留下疤痕。
据说,金氏烫伤膏是金家祖传秘方,经金家先祖金秉钧先生配制而成。他的后人金振铎医生于1946河南医学院毕业,曾担任过回族圣达中学校长。解放后金振铎被调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副院长。他将这个“传媳妇,不传闺女”的秘方献给了国家。
经医院烧伤科课题研究表明,金氏烧伤膏不仅对一二度烫伤有效。经中西医结合,对三度烧伤也有一定疗效。
郑州早年的几所公立医院
清末民初西医开始传入国内。在郑州陆续开办了西医医院,治好了一些病人后,特别是在外科和妇产科、眼科方面,打开了郑州西医治病的局面。
1949年前,郑州的医院规模小、发展慢。冯玉祥驻豫时曾在郑州开设了一所“平民医院”,但随着冯玉祥退出河南后而停办。建国前郑县在熊儿河北岸德济桥附近,有个郑县卫生院,其规模不及现在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头上散在的几家私人西医诊所,也只能看一些头痛脑热的小伤小病。
抗日战争时,河南在抗战后方成立了一座医院,当时因为原河南省立医院没有内迁而留在开封,所以这座后方医院取名为河南省立第二医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第二医院准备迁回开封,当时该院的医务主任郭作范是郑州娄河人,他看到郑州家乡缺少个公立医院,极力主张将河南省立第二医院迁到郑州。
1946年冬,郑州争取到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救济款,在开元寺旧址处建立了一座小医院。红砖工字形平房,大约有40多间病房,可设床位100张。河南省立第二医院直接迁到了郑州,从此,郑州才有了这所河南省立郑州医院。1946年冬,该医院在郑州市苑陵街路北设立了以眼科为主的门诊部。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中原军区卫生部进驻这所河南省立郑州医院,并将郑县卫生所并入,成立了郑州国际和平医院。医院院长朱光,副院长张静。成为当时郑州唯一的一座公立医院。
后来,国际和平郑州医院曾开设了三个分院。原省立郑州医院住院部(塔湾)为一分院。原郑县卫生院(在德济桥附近)为二分院。原医院门诊部(在苑陵街)为三分院。一分院重点收治内科;二分院重点是外科,三分院重点为眼科和妇产科。
1950年5月大军南下,军区卫生部进驻武汉,郑州国际和平医院移交给郑州市。后来一分院和二分院合并成为郑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分院改为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但是,老郑州人习惯上仍然叫一分院,二分院,这个叫法在郑州持续了许多年。
五十年代,郑州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河南省会迁郑,随之河南医学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从开封迁到郑州。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西郊荣军医院更名为武汉军区153医院,从此,郑州医疗机构大格局形成。
如今郑州市的医疗机构的医院规模、医疗水平已迈进全国性大型医院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