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古老中华文明“咖位”发祥地,三皇五帝风云际会的“主场区”。“六次为都、八代为州”(“黄帝时代、夏、商、管、郑、韩六次建都于郑州,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郑设州”)。
1955年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绵延7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也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都城遗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郑州商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共有94处,仅在138处的北京之后,远高于58处的西安、56处的南京、51处的洛阳、48处的杭州、25处的安阳、24处的开封等地。
郑州古代遗址若论规模与档次,郑州商城首屈一指;论历史亘古久远,织机洞(10万年前)、老奶奶庙与新郑赵庄遗址(迄今3~5万年)、李家沟文化(1万年至9000年前)、裴李岗文化(9000年前至7000年前)、仰韶文化(7000年前至5000年前)、龙山文化(5000年前至4000年前)、王城岗夏文化(4000年前,夏部落衰落,直至王国时代即大商启航)、商汤亳都(3600年前)、管城(3068年)、郑国(2792年)、韩国(2397年)、隋代郑州(1439年)、唐代郑州(1404年)、五代郑州(1115年)、宋时郑州(1062年)、金时郑州(907年)、元时郑州(751年)、明代郑州(654年)、清代直隶州(清代雍正初年起,迄今300年)、清末直隶州(光绪三十年起,迄今118年)……
10万年前的织机洞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城南20公里崔庙镇)
位于郑州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遗址,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1280年主持建造。(图摘于郑州晚报)
本文分三集+附录一次展现:《上集:郑州商城“全景图”》《中集:古都郑州“全息图” 》《下集:商代兴衰暨主要人物传奇》。其中“上”“中”集,我是“搬运工”(摘录他贤);“下集”商代起源等,我是“翻译官”。
另有四个重要附录,即《郑州古都积年表》《郑州文物考古最新发现》《郑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新完全名单》《郑州古代人物非完全名单》,我仍是“搬运工”。看官明鉴。
但到了最后临发之际,老李又有想法:本篇既敢称“郑州全时空史记”,自厚重而长。因此将原拟殿后的“下集”即老李翻译的较可读的“商代简史”,提至“上集”先放——大家先轻松开心一小下,然后再钻入历史隧道深邃的中后段,或许会兴致盎然,畅游到底。
按重要性,老李整的“商代简史”应居末位;但依趣味性,老李弄的商代简史宜为“开场锣”。
至此,调整后的上集(商代简史)走“卡哇伊”,中集(郑州商城“全景图”)走“轻重有致”,下集(古都郑州“全息图” )走“干货满满”——我的如意算盘是:“前场”鲜活,“中后场”更佳!
友情提醒:本“大片”时长为本系列之最,君等可一次看一集,“上中下”三集+附录可分四次看完。当然,没那么多闲工夫的,只看“上集”即可纲领性通晓全篇。
关于郑州的历史地位,阎铁成先生(笔者心目中郑州古今文明序列史研究及系统呈现第一人)、李立新先生(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二位大咖的研究,全面深入。而地方志地方史研究学者戴济民先生,中国考古界巨擘邹衡先生、史念海先生对郑州古都的赞誉之高更是无以复加。
1. “最早中国”从郑州开始
2. 中国现代人类在郑州完成嬗变
3. 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在郑州完成奠基
4. 中国一统王朝在郑州完成开创
5. “最早中国”在郑州发源和叫响
6. 中国城市在郑州完成初创和演绎
7. 中国建筑在郑州完成制度初创和典范肇造
8. 中国文化在郑州完成最早绽放
9. 中国艺术在郑州绘就最早瑰丽
10. 中国商业、商人起源于郑州
11.中国第一古都郑州
《上集:商代兴衰暨主要人物传奇》
商代起源暨简史
商朝始祖,姓子名契,生活年代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今约为4200年。
契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曾孙帝喾与太太简狄所生。契青壮时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降旨赐官:“如今百官不和,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即忠、孝、悌、忍、善)不顺,且任你为总理兼教育部长(司徒)吧。你一定要循循善诱,宽大为怀!”
契乃人中之龙,岂能辜负舜帝之托?于是收放自如,高效完成了各项使命,使百官敬事,百姓敬业,上上下下,一团祥和。舜帝龙颜大悦,就将商地即郑亳(郑州地区)封给了契。
契与治水的大禹及传说活了800年的彭祖、规矩的发明者倕先生,还有中华第一种田高手即周代始祖后稷等名人是同事,同为舜帝不可多得的股肱之臣,一个比一个牛。
契驾西后,其子昭明立,昭明没后,其子相土立,直至子子孙孙传了13世传至天乙,天乙就是灭夏并在郑建都的商汤(成汤)大帝。
商代自契定都郑州后曾八次迁都(迁出郑州),直至汤帝又把都城迁回了郑。为此,汤帝撰文《帝诰》(古籍《尚书》中有“汤诰”篇),告诉列祖列宗首都回迁郑州的理由。
胸怀天下的汤大哥,久有吞世之志。时机成熟后即开启“唯我独尊,不服就干”的彪悍时代——征讨专治各种不服的诸部落等,直至势如破竹,灭了夏桀,取而代之,建立大商。
关于商汤征讨不听话不上道的倒霉蛋一事,《史记·殷本纪》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祖先),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我说过:“人从水中可看到自己形象,从民众的精神面貌可知国家治理的好坏”——此言体现了商汤正己正身,以民为本的帝王情怀)”。汤的老师兼军师伊尹赞道:“明哉(圣明啊)!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于是汤大哥率军出征,见葛伯即怒斥:“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你等不能敬顺天命,老大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
汤帝威武自信,恩威兼施,口才了得,趣事甚多,试举几例。
“
汤帝轶事二则
胸脯拍得梆梆响自吹自擂的阿汤哥
大败夏桀前夕,阿汤哥长身而立发布誓师令,用手猛拍胸脯:“我甚武!今后大家就叫我武王!大家若是齐心协力跟大哥我好好干,有官有地有豪宅有豪车有美女!”
汤帝不玩套路,不耍嘴炮。凡真有本事,真肯出力,不论出身贵贱,他都以诚相待。绝不会让你有明珠暗投、明珠蒙尘之憾。比如助其扫荡天下的伊尹、仲虺(huǐ)两位,仲虺是富甲一方的奴隶主(诸侯王),数代在夏为官,主宰薛国,所以仲虺是一个出身高贵,知时务、识人君的智者。而有仲虺在帐下效劳,对当时贵族有表率作用;至于伊尹,是个奴隶,后为厨子——这就是俗语“不想当裁缝的将军,不是好厨子”的出处,哈哈。低贱的伊尹对广大人民群众(屌丝)影响深远,“伊尹这货出身还不如我呢,大王都能任用,说明大王是唯才是用,不看其他——你只要有才,汤哥就给你舞台”——于是响者云集,各才尽用。商汤帝业终成。
爱管闲事,该出手就出手的阿汤哥
有一天,饭后百步走的汤哥哥,一身短打,脚蹬印有商字logo的旅游鞋,哼着“我是风我是电我是永远不变的神话”而晃晃悠悠跑到了城郊。这时,只见一货蹶着腚四面铺好网后,闭目祷告:“天灵灵,地灵灵,天下野兽都进我网心。”汤哥哥听后直摇头,上前就用52码大脚踹之,而后怼之:“外日他嘚儿,你个信球!你这也太贪了吧?你这是斩尽杀绝啊!”于是汤哥哥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拆了三面网,留下网一面,然后替这货祷告:“四方禽兽,欲左,左行;欲右,右行。不听话的,进网莫怪!”
诸侯在朋友圈看到汤的此举后纷纷感叹:汤大哥德行高尚,泽及禽兽。”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成语“网开一面”的出处。(《史记》原文: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我怀疑,这个“网开一面”的千古佳话,十有八九是商汤大帝与这个设网的家伙一道演了个双簧,即这个架网的家伙就是商汤的托(深度怀疑是汤哥的“左膀”即伊尹老师扮演的。
当然,事发时,旁边“正好”有个路人甲路过看到(深度怀疑这个路人甲就是汤哥的“右臂”仲虺这个土豪出演的,这货有钱,手机都是“商为”最新款),于是这货用手机抓拍,然后直播、然后发于朋友圈、公众号公什么的。于是,天下滔滔,皆知汤哥哥“网事”。
不过,咱公允说,这个双簧戏,充满正能量,所以咱可以为郑州首位由国家元首兼任的绝对高配市长汤帝汤哥哥大大点个赞,特别是这位帝王市长的郑州土话又说得这么好这么溜,咋听咋亲切,所以理应再为汤首长汤哥哥送上一千朵玫瑰外加一万个吻。
除了商汤之外,伊尹及商朝第二十三代之主武丁及夫人妇好、与伊尹齐名的贤相仲虺、傅说,还有末代皇帝商纣均有传奇。
商代中兴之砥柱:华夏第一女战神妇好传奇
女战神是商王武丁的异地恋媳妇
妇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记录)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女战神,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商朝第23代之王即中兴之主武丁的“异地恋婆娘”。她或与武丁并肩作战,或孤军纵横,大杀四方。可以说妇好促成了华夏中原的第一次融合,数次临危受命统领三军抵御外敌保卫了华夏血统,一生征战30余个周边部落,杀敌无数,扩大了国家版图。
妇好是第一个拥有谥号和庙号的女人,也是中国先秦时代拥有文字记载最多的女人。她活着时,不需要“宫斗”,深得商王武丁的宠爱和信任。做为“华夏第一女战神”的妇好,臂力惊人,是一个擅长奇袭、善于伏击的女军事谋略家。
妇好不是待在王宫里的宝宝,她在商都之外有封地。她常年镇守边关、手握重兵,乃一国之安所系。武丁在王宫,妇好在前线,二位是华夏最重量级“异地恋”的开山祖,二位感情与事业,爱情与江山双双飞:一个是爱江山也爱美人,一个是爱老公也爱江山。
武丁与妇好,一对知心爱人
妇好与商王武丁之间,相爱相知绝不相杀。据载,商王武丁共有60多位夫人,而原配妻子一共有三名,(谥号)分别是辛、葵、戊,妇好就是“辛”。妇好每次出征凯旋,商王武丁都会乘车几十里外迎接,两人见后即并辔策马奔腾,将大部队甩在后面,在草原上疾驰高歌“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妇好还是商朝的大祭祀,主持商王朝的祭祀活动和占卜活动,祭祀和占卜是王朝顶级要事,由妇好出面祭天、祭祖,可见其地位之高。妇好不幸去世后,商王武丁极为悲痛,把她安葬在政务大殿旁,如在身边,夫妻同政。
妇好一生三大战役定乾坤
第一大战役,妇好带重兵征伐周边部落,分别扫荡了土方部落、巴方部落、夷方部落,扩大了商朝版图。在征伐土方部落时,她与商王武丁合作,妙用“伏击”战术歼敌,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伏击战”,而且是夫妻联袂之作,叹为观止。
第二大战役,妇好率军征讨西羌而完胜。据甲骨文记载,妇好领军1.3万之众,而当时商王朝军队总数也不过3万人,就是说妇好直接率领了商王朝过半的军队,可见商王武丁对妇好的绝对信任。
第三大战役(最著名)——她率部攻击北部的鬼方部落。据记载,鬼方部落(异族鬼方)不属华夏民族,在先秦时期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身材魁梧高大,是最早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有一种说法,他们跑到哪儿,就在当地繁衍后代,跑到意大利就有了拉丁族、跑到了法国就有了凯尔特族、跑到了北欧就有了日耳曼族……3300多年前,他们迁徙到了华夏区域即中原地区的北方,也就是现在的陕北河套平原一带。对商王朝进行了袭扰,妇好临危受命率领3000余众出战,斩首2万余众,俘获数千战俘,一战打垮了鬼方部落(且把俘虏带回国都,今之殷墟里就有古印欧人的骨器。
华夏文明不断层,妇好居功至伟
世界史学者有一种说法:雅利安人消灭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三大文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唯有古华夏幸存,并使一向无敌的雅利安人丢盔卸甲惨败,全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当时华夏是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商王朝——有一个“王炸”英主武丁,还有一个“王炸”加强版即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女将军妇好,如果没有这两位,古华夏文明十有八九将会受到难以估量的重创甚至灭亡。而有了华夏这第一女战神与英明的商帝武丁,才保障了中国文明的不断层,使华夏文明避免了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的厄运。
猛人殷纣传奇(商代因其终结)
汤帝驾崩,太子太丁未立而亡,太丁弟外丙继为帝。如此代代相传,直至殷纣。商代诸王,能与汤帝一比名头,甚至压过乃祖的只有纣,因为他最酷。有中兴商代之功的盘庚以及更牛B的武丁,名气与纣相比,也差了很远。
殷纣这货,据说可徒手搏虎。其生性凶残,与夏桀并列中国历代暴君之双峰绝版。如将人剁成肉酱、炮烙活人等残绝人寰的酷刑,都是这货的“版权”(炮烙:让受刑者赤脚行走于烧红的铜柱上最后掉到炭堆中活活烧死)。
当然,殷纣也有“可爱之处”——国势危急,有臣相告:“天下反叛,百姓都咒你快点儿蹬腿……”纣慢条斯理答:“我等的命运不是天注定了么?小老百姓咒我有屁用?”天下将倾而面不改色,心不跳,此勇何及?
周文王会盟八百诸候,击溃纣师,纣见大势已去,即上演精彩绝唱——他身着里三层外三层缀满宝石的锦衣玉裳,怀抱各种奇珍异宝,投火自尽。
“玉石俱焚,不留给阿大!”有个性。都是临终,项羽率最后18骑亲兵三次冲入韩信布下的万军丛中,斩敌无数,最后点人,18骑只折三人。但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最后自吻于乌江之畔!而徒手能搏虎的纣,最后若冲入敌阵杀他个几个来回,恐怕也没多大问题,如此,临死前也可“我非不能战,而形势使然”之类来个好汉末路之叹。谁料想,这个凶猛的纣,最后以一个守财奴的极致演出而自焚,实在有愧于其曾有的威名。
从商汤到帝纣,商代共17世31王,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历时约600年。
契及商汤的子孙,后来分别得到封地封国,于是多以封地封国为姓,有宋姓、殷姓、来姓等,即今之姓宋、姓殷、姓来的朋友,有可能是商汤的后裔。
历代评价商汤: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逸周书》: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
《诗经》: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曹植: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伊尹佐治,可谓贤相。
李世民: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亳(景亳,地名),光启殷朝;执旌牧野,会昌周室(此句讲汤帝与周文王慧眼识伊尹、姜太公,商、周也由这一前一后俩智囊而兴起)。
马端临:商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
汤相伊尹传奇
商汤大帝之师(老师+军师)兼臣相的伊尹与周文王的老师兼军师姜大公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全才,“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毛领袖)
伊尹的厨艺,也是一绝,被后人称为厨圣。其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今天的厨师依然信奉。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吕氏春秋•本味篇》讲了伊尹将做菜之道转换为治国之要,有会心的商汤或“依方抓药”或就让伊尹“主厨”政事,最终助推商朝“成功上市”,商汤亦成一代圣君。
做为中国厨师祖师的伊尹,其五味调和之道,奠基了华夏菜系“基本盘”,开中华烹饪妙旨风气之先,而以厨师拜相且成为青史彪炳的一代贤相,佐商汤铸就盖世伟业,绝对传奇。
想必伊尹当初想跟商汤混时就想好了:要想抓住帝王的心,得先抓住他的胃。让汤大哥吃美喝足之后,再以“调和五味”之论,整顿吏治,体民心、察国情。因地因时制宜,不久为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伊尹辅政50余载,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故商朝最初之强,伊为首功。
俺李家的老祖李聃(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之论有可能是受了伊尹的影响。而从老子的这个“如烹小鲜”之说来推断,老子也有可能是一代厨艺大师,可能不是浓烈的“酱香型”师傅,而是原旨原味的“清香型”大师,如整个鸡汤、排骨汤、鱼汤,来个紫菜虾皮蛋花汤、酸辣肚丝汤等等的一定是味道好极的。娴于“烹小鲜”的老子,终成道家之祖,一代天人。
而起初连一般屌丝都不如的最底层的蚂蚁伊尹,以“厨艺”之道助商汤完成帝业,终成一代名相,名垂青史。
而善用伊尹、虺仲的商汤,眼光之毒,用人之准,活该他创造辉煌。
关于商汤贤相伊尹,还有一事必须说说,《史记·殷本纪》记载:
“帝太甲既立三年(太甲登基后前三年),不明,暴虐,不尊礼法,乱德等。于是伊尹放之(放逐太甲)于桐宫(商汤墓地)。三年,伊尹摄政当国,以朝诸候。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改恶从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候皆归殷,百姓以宁。”此为历史上罕见的“以臣放君归君”而天下大治的美谈。
伊尹及后来的傅说(辅佐商高宗武丁中兴的贤相),同被后世儒家推崇为“商元圣”。
关于“元圣”,周代周公旦也曾摄政七年,最后又稳妥地归政于周成王,故亦称“元圣”。有说孔子谥号也曾是“元圣”,后改为“至圣”。
“元圣”之“元”概有四意:头、首、始、大。前三字为同义项即皆为“第一”之意,所以,除了最早的伊尹又可能称头圣、首圣、始圣外,傅说、周公旦、孔子的“元圣”之元,理应是第四义“大”即大圣、大圣人。
伊尹有多牛?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奴隶出身,最终与一国之君并祀(这里敲黑板:看清前面所说是“并祀”不是“同祀”,同祀很有可能只在同一天(不一处)祭祀,而“并祀”应是同一天并列一处而祀。空前绝后了吧?
《孟子》:“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所以,以典籍为证:伊尹是中国第一厨圣,也是中国第一师尊师圣即第一帝师、第一私教。伊尹教商汤,性属“私教”,但私教也是老师。加上前面所说的伊尹与汤帝并祀之无尚荣光,这位伊尹先生除了是华夏厨圣、师圣、屌丝之圣(古今中外屌丝逆袭天花板)之外,还有二圣加冕,据载,伊尹还是巫圣、医圣(《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汤液即汤剂,即今之中药汤液),加上前述三圣,伊尹乃五圣之尊。
汤相仲虺传奇
仲虺(huǐ)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建国大业。仲虺是华夏造车鼻祖奚仲之后。身为商汤的“左相”,仲虺在商代与伊尹并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仲虺还是笔杆子,善以文为汤帝造势,比如为了汤帝攻夏师出有名,是顺应大道的堂堂之击,其告天下:“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我听说夏朝的人伪托天命,公告天下;真命之寄的汤帝讨伐这种奸恶,消灭他的军队,是应天命,安民众之善举)(见《墨子·非命上》)。
仲虺政治见解独到,"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左传·襄公三十年》)。"此所谓“国之利”,即为《左传·宣公十二年》仲虺所说的“取乱、侮亡、兼弱也”。
《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庇佑帮助贤者德者,表扬举荐忠诚贤良之士,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之君,夺取政治荒乱之国,侵侮将亡之国,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国即昌盛)。”
傅说(yuè) ,时代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时顶流政治家、军事家、建筑科学家。
武丁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之时,殷商已日趋衰弱,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纲,但苦无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不言,国事都交给冢宰(即太宰,列三公,为六卿之首)办理。后来在民间寻得了“建筑工人”傅说并得其鼎力相助,殷商才得以重振雄风。
傅说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盛世,并留下《说命》三篇,其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一句,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他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进步。高宗武丁尊他为品德高尚、智慧无比的“圣人”。后世达人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维、司马光、苏轼等均撰文赋诗点赞他的德才兼备。
傅说除了是商王武丁最主要的辅相兼军师之外,他还亲自实践,指导全国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国家日益富强。加之女战神妇好的英勇善战,灭敌于外。彼时商朝,对外强,对内治。武丁时期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也就自然而然。傅说也以他精辟的理论和行政的高效,成为我国历史上与伊尹并称的“圣人”。
傅说与其前辈伊尹,一个厨子,一个泥瓦匠,双双成为屌丝逆袭难以超越的并立高峰。不服不行。(摘录,有改动)
老李慨叹,看历代史书中之成霸业者,多有以下共同点:
一、自身有底蕴(如官二代、富二代),自己多少也有两把刷子(太菜了也不行);
二、智商偏上,这个不用解释(没人会跟SB一道谋事);
五、人格魅力挡不住。非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天下才俊岂能依附?
3600年前,商王朝建都郑州。彼时,这里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中心,更创造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闪耀着青铜器的夺目光辉,高擎着中华文明的熊熊火炬,胸怀着商都繁华的光荣与梦想,郑州一直与蓬勃激昂的时代同频共振,阔步迈向世界大舞台。
“这里展示的是郑州商代都城内城南城垣的剖面复原,最中间红褐色的夯土层就是商代城墙,上层夯筑的是战国、唐宋、明清等朝代留下来的修筑痕迹,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城墙现状,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郑州商城3600年来城址从未迁移。”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览大厅,郑州博物馆商都遗址分馆主任马玉鹏指着一段利用3D打印高科技技术复原的商代城墙兴奋地说。
商汤都城营建劳作场面再现
郑州商城遗址内容包括内城垣遗址、外郭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居住聚落遗址、墓葬区遗址、手工作坊遗址、窖藏坑等七种遗迹类型。
“考古研究表明,郑州商代城池建于3600年前,遗址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并且从文化层堆积看,历朝历代一直在使用它,3600年人脉不断,烟火不息,直至今日。”阎铁成骄傲地说。
商代遗址都城出土陶斝
“郑州商都文化是在继承夏代礼制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商族文化发展形成。郑州商都文化是当时中国文明的核心,它的城市建设、城郭布局、青铜文化、祭祀占卜、文字书写、手工业和商业文化对周边文化、晚商殷墟文化和周文化以及之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谈起郑州商都文化的影响力,马玉鹏如数家珍。
“郑州商城出土的11字习刻字骨,意义重大。郑州商文明见证了汉字书写系统的形成。”马玉鹏说,在郑州商文明的基础上,安阳殷墟发现的晚商时期甲骨文、金文已经确立了相对成熟的文字形式和书写体例,并被周代继承。秦帝国“书同文”再次规范了文字书写。作为文化与制度的体现者和承载者,汉字系统连绵不断直至今。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11字习刻字骨(复制品)
郑州商文明还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制度的形成。继二里头文明之后,郑州商代都城代表的商文明在广域范围内首次确立了成熟的城市体系。以围院建筑为代表的宫室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历代都城宫殿营造的典范,而中国传统城市的城郭之制也自此确立。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近70年来,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夯土城墙、宫殿建筑、祭祀场所以及居住遗址、作坊遗址等,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原始瓷器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集中反映了我国商代前期青铜文明的发展水平,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谈起郑州商城遗址的历史文化“含金量”,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如是说。(摘于《郑州晚报》成燕 李焱 )
70年前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王朝都城遗址,始建于约3600年前。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撰文:“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它可能就是商汤所建的亳都。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和亳都地位的确认,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支点,意义十分重大。”1961年,它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因为它,郑州于2004年11月成为中国古都学会的第八个会员。
郑州商城建都之时,正值世界文明史上一个辉煌时期,有一些古都或与它同时,或稍早于它出现。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亚述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城,还有尼罗河流域的一些城市,“这些城市即便在兴盛时期,其规模与建置,也比不上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古都之魂》一书称。
地面上的郑州城,1954年成为河南省会后,65年的发展史,日新月异充满活力与创造。
地面下的郑州城,作为商王都使用了150多年,它比安阳殷墟早了300年。它有周长达7公里的商代内城墙遗迹,有宏大的宫殿基址,有大规模祭祀遗存,有上万件出土文物,一件杜岭方鼎,就能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指名调拨的重器……
商代亳都城遗址布局示意图
公元前1450年左右,地面下的郑州城,忽然被废弃了,它的宫殿作坊,都消失了,它的居民,也离奇消失了。它,甚至从人们记忆中也消失了。历代史书,只记载有“亳”都,具体在哪?规模多大?何等样貌?无人知晓。
直到1950年一个普通秋日。那天郑州小学教师韩维周在二里岗,他随手捡起了一些陶片,拿在手中细看,秋阳照在陶片清晰的绳纹上。
郑州商城近70年惊心动魄的发掘史,就此拉开了序幕。
地面上与地面下的郑州城,自兹得以谋面。
地面上的郑州城,找到了自己的根。
地面下的郑州城,看到了3600年后斯土斯民,怎样胼手胝足,薪尽火传,再造一个辉煌的新郑州。
郑州商城遗址一个小游园内,韩维周、安金槐、邹衡三个人的铜像,沐浴在初夏艳阳中。
郑州商城的发掘与认识过程,像它的建造一样复杂和耗时,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三位专家,是其中代表。
“韩维周先生,是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者。安金槐先生,是郑州商城遗址发现者和研究者。邹衡先生,是郑州商城亳都论的开创者。”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主任马玉鹏说。
韩维周,当年是郑州南学街小学语文教师。曾就读于开封河南国学专修馆,毕业后在河南古迹研究会工作,曾参加过殷墟发掘。这真是侥天之幸,没有他,商城遗址不知会延后多少年才会被发现。
商都遗址公园(发现郑州商城的)韩维周先生雕像
新中国成立后,韩维周来郑州任教,他在郑州老城区城南二里岗一带,发现很多拇指大小的陶片,还有些磨光石器,他初步认定,这是商代遗物。他向有关方面报告了此事。
1951年春天,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来到二里岗,调查认定此地是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年代比殷墟早。
1955年秋天,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承担了商城东北部白家庄一带的发掘,安金槐发现了夯土和夯窝。夯土层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不断延续。大家猜测是商代大墓,没人敢设想这是座城。灼热秋阳下,大家一铲一铲钻探,每个探孔带上来的都是夯土。夯土层不断延伸,直至和明清城墙结合在一起。“这是城墙,这是座城。”安金槐肯定地讲。
商都遗址公园安金槐先生雕像
最终发现的内城城墙遗址,周长约7公里,像恐龙的骨骼,盘踞在郑州老城区高楼大厦间。
安金槐先生是郑州商城的重要发现者和研究者。他创立的“隞都说”体系和商文化“三期说”,提出了郑州商城的年代和性质。
郑州商城发现后,曾有“亳都”“隞都”之争,隞都是仲丁的都城,比商汤的亳都晚很多年。郭沫若写于1959年的一首诗,也反映了这件事:“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所都。”他猜想,商城遗址是仲丁都城隞都。
北大著名学者邹衡,他创立了郑州商城“亳都说”学术体系和商文化“二期说”,提出了郑州商城为商朝第一个国都的学术观点,他所创立的中国夏商周考古的学术框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他被誉为“夏商周考古第一人”。
商都遗址公园邹衡先生雕像
关于“亳”都,郑州商城遗址也有出土文物支撑。一片习刻字骨上已出现“亳”字。商城遗址内外城,都曾发现大量带“亳”字陶文的东周陶器。
商汤建亳都之前,商部落曾有八次游动迁徙。商汤建亳立都,是经过充分考量的。他为何会选在郑州呢?
殷商时代,郑州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从微地理环境而言,它处在嵩山余脉丘陵高地东端,地势不高不低利于防洪。它的西北有荥泽,东部有圃田泽,这个湖到清代还有。当时郑州的水域面积,比现在郑州的水域面积大得多。这里是依山傍水的宜居之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曾参与过郑州商城附近大湖的发掘,他回忆当时钻探淤泥有十几米厚,清理出很多蚌壳。他说:“小双桥商代遗址也傍着荥泽(位于郑州市西北20公里,是郑州周边又一重要商代城址)。商朝城池都靠近大湖大河,一是取水方便,二是为了运输物资。商代航运发达,信阳出土过商代木船。”
挑好地方,开始建城。袁广阔说:“商汤要建大帝国,都城要和帝国匹配。这座城规划宏伟,有很大野心,周边还先后建过不少小卫星城。商汤先建宫城,之后建内城,最后建外城,分段筑建,持续了很多年。”
马玉鹏说:“宫城在内城东北部,面积0.4平方公里,城墙残存片断。内城呈纵长方形,面积约3平方公里。一个内城,比20世纪60年代郑州城的面积都大。外城,是个‘C’字形。面积17平方公里。外城再向外扩,遗址总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商城遗址的宫殿区保存完整,极富价值。宫殿区位于郑州商城内城东北部,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约占内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其间密布夯土建筑基址,发现有宫城墙、人头骨坑、输排水设施、祭祀区等,是商王居住和处理王朝政务的地方。
郑州商城宫殿区石砌输水管道及商代骨刻字(翻拍于《古都郑州》一书)
夯土建筑基址中,大的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十五号宫殿建筑和十六号宫殿建筑最有名。十五号宫殿建筑可复原为带回廊的“四阿重屋式”建筑,专家推测,它或许是一座九室重檐顶带有回廊的大型寝殿。十六号宫殿建筑,专家推测认为,可能是一座有盖无壁的“重屋”“明堂”一类建筑,为主要的布政之所。
这座青铜时代的奢华都城中,有很多令人惊叹的细节。以供水系统为例,它由地下石板筑水管道、夯土沟槽和汲水井等组成。还发现了用石块和石板砌筑的水池,深1.5米。它既是蓄水池,又是景观池,是美化环境供王室游乐的池苑。
郑州商城遗址博物院复制呈列的水设施
宫殿区发现的祭祀遗址,“很有可能是宗庙和亳社所在,凡都城均有宗庙和社,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郑州商城遗址保护》一书写道。
郑州大学教授陈旭曾撰文:“宫殿,是国家政权的标志。都邑有宗庙先君之主,宫殿宗庙的毁灭,往往标志着一代王朝政权的丧失,古代灭人之国时,往往是毁其宗庙、夷其宗室而告终。宫殿的兴废,对确定王都的兴废,都具有重要意义。”
1974年9月,郑州张寨南街杜岭,距地表约6米深处,一窖藏坑出土一件青铜大方鼎,它高100厘米,边长61厘米,重达86.4公斤,气势磅礴,王气十足。它的出现,解读了司母戊大方鼎出现前的中国青铜文化精髓。
张寨南街窖藏坑,出土了两个大方鼎。一件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上文提及的那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调走。两件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代前期最大最重的礼器,均为商代王室的宗庙重器,是国祚、国运的象征。之后,又发现了两个窖藏坑。三个窖藏坑共出土了八个青铜方鼎。
商代遗址出土的著名青铜大方鼎等宝贵文物 翻拍于《古都郑州》 一书
商汤都亳后,商王朝在此经营了100余年,从商汤至太戊,历五世十王,这一时期,是商王朝建立并逐步巩固的阶段,国力蒸蒸日上。有专家猜测,五世十王,每王一鼎,已出土八鼎,地下至少还有两个鼎。袁广阔的看法更乐观:“窖藏坑应该有很多个。”
文献传说夏禹时代铸九鼎,目前未被考古发现证实。郑州商城窖藏的商代青铜大方鼎,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时代最久远的铜方鼎。历代著录或传世的商周铜方鼎,数量近200件,出土的超过100件。全国目前已发现的众多二里岗早商城址中,均未发现窖藏铜器,郑州商城却出土了8件青铜鼎。“如此高密度的重大发现,足以说明郑州商城作为商王朝国都的重要地位。”郑州博物馆馆员汤威、杨建军撰文称。
郑州商城出土的八鼎上面,饰有兽面纹。文博专家马承源指出兽面纹大多是神的图像,它的作用是希冀天人相通,向诸神表达世俗的愿望。
三个窖藏坑远离宫殿,位于室外露天场所,青铜器又像饭盒一样按次序套装,鉴于殷商对天神、地示、人鬼的各种祭名达200种之多(日本学者岛邦南统计),汤威、杨建军分析,三个窖藏坑“致祭祖先和四方之神的可能性最大”。而致祭原因是什么呢?
三个窖藏坑均位于二里岗上层二期(即白家庄时期),这一时期末段,曾显赫的商代王都突遭废弃,繁华一时的郑州二里岗商文化戛然而止。
通过这些窖藏瑰宝,我们似可窥知,面临巨大灾难,商王及臣子曾一而再,再而三虔诚祈求先祖。无奈,天命已定,商都再度流亡……
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2004年11月1日~5日,“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在郑州召开。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北京大学教授邹衡、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等专家学者讨论认为,郑州商城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它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探索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商都为代表的郑州地区还发现了西山、新砦等一批古代城址,两周一些诸侯国曾先后定都于此,表明郑州所在地域存在一个古都群。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古都郑州可与西安、北京等七大古都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三个窖藏坑:郑州商城遗址共发现三个窖藏坑,即张寨南街窖藏坑、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和南顺城街窖藏坑。三个窖藏坑,大致分布于内城外侧三个城角处,共出土青铜文物28件,青铜方鼎8件。另外,在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白家庄、二里岗等地发现贵族或奴隶主墓葬中,也有一些随葬青铜器。(文有微改,摘于《河南日报》,张冬云)
商代贵州墓出土的铜器(酒器)(翻拍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呈列)
郑州,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构筑城池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板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就在郑州诞生,标志了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
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4300年的古城寨古城、4100年的王城岗夏代都城、3900年的新砦夏代都城、3600年的二里岗商代都城、3400年的小双桥商代都城、3000年的娘娘寨西周古城、2700年的郑韩都城等等,这些城池开了中国城市建设和规划布局的先河,破译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600余载,城址不移,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摘于《河南商报》,宋晓珊 沈威)
西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建立管国,管国都城依商代城墙而建。管邑,在秦代隶属于京县,西汉改隶中牟县。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
公元549年,东魏孝静帝将“颖州”改名“郑州”,州治在颍阴县(今许昌市魏都区)。
583年,隋文帝将荥州改名为郑州,治成皋(今荥阳汜水镇)。这是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指代今郑州市的范围。
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当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这是郑州主城,再次成为地区政治中心的开始。
606年,管州复称郑州。辖管城、汜水、广武、原武、阳武、圃田、荥阳、新郑等11县。作为郑州主城的管城,此时才成为“郑州”治所。
唐初,郑州曾被分置郑州、管州,治所也短暂的移至武牢,后又合州,仍治管城。
宋朝,郑州属京畿路。
1105年,宋徽宗建郑州为西辅。
1216年,金改管城县为故市县。
1280年,蒙军占中原后,故市县复为管城县。郑州领八县:管城、荥阳、荥泽、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
明初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撤管城县入郑州(管城县退出历史舞台)。清承明制,郑州两次升为直隶州。
1724年,直隶河南省,10年后改为普通州(仍辖荥阳、荥泽、汜水、河阴4县),归开封府辖;
1903年,郑州再次升为直隶州。
1912年,日本经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郑州商情》中称郑州为:中国的芝加哥。
1913年,郑州被撤销市制改为郑县,但依旧保留市级规模。
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了在郑县设立商埠的议案。
1923年3月,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将郑县开辟为商埠,在郑县设立商埠督办公署。
1927年,上海《旅行杂志》把郑州(县)称为华北大都会。
1931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大战之后,将郑州撤市复改为郑县。
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选择将花园口黄 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
1948年10月27日,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下设第一区(陇海区)、第二区(二七区)、第三区(建设区),宋致和任市长。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1983年8月1日, 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5县再次划归郑州市管辖。形成郑州市今天7446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
1994年,巩义、荥阳、新密、新郑、登封相继“撤县设市”后,郑州6区5市1县的行政区划格局,至今亦然。
纵观郑州市行政区划发展史,“郑州”八代为“州”,而郑州的治所,除了短驻荥阳,绝大部分时间均在管城。而管城,两次为“都”,虽曾短属新郑、荥阳与中牟,但在历史绝大部分时间,都作为郑州的治所而存在。
因此,管城,可被视为延续3600年的郑州主城。
郑州主城3600年不间断的发展史,涌现过不少历史文化地标,这些都足以撑起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商代亳都城墙、东汉文庙、北魏夕阳楼(待重建)、唐代管城驿与开元寺(待重建)、元代北大清真寺、明代城隍庙与天中书院、清代州衙(待重建)、近代日领馆、现代二七塔……
2015年12月14至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
郑州现为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35.2万人,城镇人口772.1万人,城镇化率74.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2003亿元。(郑子蒙/文 另为摘编)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今天生活的许多城市弥漫的依然是千年历史酿就的气息,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字依然是三千年以前形成的文字,我们今天读到的文明依然是五千年以前创造的文明,我们今天传承的文化依然是一万年前中华先民肇始的文化。中华文明的这些遗存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处处可以看到,在集合了不同时期历史成就的中国八大古都城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中更是浓重。而在这八座城市中,郑州书写了中华文明的最早篇章。
在不少现代人的心目中,郑州历史文明似乎并不厚重,地面留存古迹不多,史册记述也少。然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关于郑州地下考古大发现的新闻却接二连三,件件令人炫目,个个使人震撼。在已经评出的全国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中,郑州有15项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榜首。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郑州国宝单位的数量(83处)仅在北京(137处)之后,远远多于西安(58处)、南京(56处)、洛阳(51处)、杭州(48处)、安阳(25处)、开封(24处)。郑州历史文明的厚度令人惊艳。
人们吃惊地发现,中国现代人的最早生活营地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早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早的王都在郑州,人们吃惊地发现,在中国先民一万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文明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在郑州中断,在中华文明孕育、发展、形成史中,郑州人参与创造了原始农业、原始制陶、原始纺织、原始历法、原始营造、原始文字,形成了包容八方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初创时期,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文明比郑州更丰富,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文明比郑州更系统,没有哪一个地区像郑州一样文明发展从未断线,从氏族时代跨入古国时代、又从古国时代跨进王国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奠基。
郑州的考古大发现延伸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信度,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活化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场景,廓清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再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重新书写了中国上古史。读懂最早中国,必须从郑州开始。
中国现代人类在郑州完成嬗变
中国人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时候,由古猿形成了原始人类,在距今约20--5万年前,进入“古人”阶段,在距今约5--1万年前,进入“现代人”阶段,开始人类氏族社会新时期。在郑州这片历史沃野上,目前已发现400多处旧石器遗址,展现了中华先民由原始人向现代人迈进的完整历程。织机洞遗址保存着10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的遗存,宏阔的洞穴和堆积丰厚的文化遗存讲述着那个时代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老奶奶庙遗址,是原始人类迈向现代人类关键时期的距今3--5万年的遗址,多层叠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尤其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活动面遗迹的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无可置疑的证实,中国现代人不是外来的,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推翻了中国人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观点。
10万年前的织机洞遗址(郑州荥阳市城南20公里崔庙镇王宗店村北)
与老奶奶庙同时期的新郑赵庄遗址完整保存着先民们进行祈祷的实物遗存,石堆上摆放古棱齿象头骨等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功利性行为,清晰表明居住在郑州的中国先民此时已经完成了原始人向现代人的嬗变。世界人类起源因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而改变了人类起源单一的旧有结论。
中华“多元一体”文明在郑州完成奠基
中华文明一万五千年前开始孕育,五千年前开始形成。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成长从来没有在郑州中断过,这里有1万年至9000年前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人们生活的李家沟文化,有9000年前至7000年前人们生活的裴李岗文化,有7000年前至5000年前人们生活的仰韶文化,有5000年前至4000年前人们生活的龙山文化,有4000年前夏部落由古国时代走向王国时代的王城岗夏文化,这环环相扣、层层相叠的文化发展链条,向人们展示着,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成熟完整进程的地区。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地区也创造了辉煌的红山、良渚、海岱、大地湾、大溪等文化,但这些文化最后都融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中,形成“一统天下”的新的文明体系。这一新的文明体系是在以郑州为中心的地区实现凤凰涅槃的,因此,人们才将这个 “一统天下”的新文明体系,以郑州所在的“天地之中”地域冠名,称为“中华文明”。
大一统的中国王朝的历史是从夏代开始的,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十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绵绵四千余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而这一伟大发展历程的开端是从郑州起步的。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夏王朝在郑州登封王城岗诞生,拉开了中国大一统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国家商代在郑州管城区建国立都,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派重臣在郑州建立管国、虢国、郐国、祭国等,封邦卫土,守护天下。公元前七世纪,护卫周王室东迁的郑武公在郑州建立郑国,挑战周天子权威,开启诸侯争霸大戏。
公元前四世纪,韩国消灭郑国建都郑州,加入七雄征战。在中国王国时代近两千年历史中,郑州先后为八个国家都城,时逾千年。在中国大一统国家四千多年的历史中,郑州在前一千年的时间中为全国政治中心,书写了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历史的开篇之章。因此,2004年,中国古都学会经过专家学者讨论做出决定,郑州与北京、西安、洛阳、安阳、开封、南京、杭州并称中国八大古都。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 ,“时空”是最早需要认识和确立的概念,郑州嵩山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 “天圆、地方、身在中央”的宇宙观,进而将自己所在的地方确定为“天地之中”,并且,以自己所在地为基准点观测天象,总结制定出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二十四节气。尽管郑州以外的一些地区也曾探寻和自称过“天中”“地中”,但人们最终只认同郑州地区为“天地之中”,并且将建立在这里的国家尊称为中土之国、中原之国、中央之国,简称“中国”。
“中国”概念在3000年前已很清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就曾记述,人们将嵩山地区称为“中国”。战国时期,范雎在为秦王谋划兼并天下之策时说得更明白:“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将位居郑州嵩山周边的韩国、魏国称为“中国”。显然,这个时期人们不仅有了“中国”概念,而且,明确了其所在,即以今天郑州嵩山为中心、东起开封、西到洛阳的区域。“中国”一词既指建立在这个区域的某一个具体国家,也泛指建立在这里的其他国家。郑州人的古老宇宙观开始转变为地理概念,地理上的“最早中国”由此诞生。
随着夏、商王朝在郑州地区的连续建都和一统天下,他们被尊为中央王朝,地理上的“最早中国”概念再演变为政治概念,将夏、商王国以及继承了其政治衣钵的后世国家以“中”来命名,称为“中国”“中央政权”,政治上的“最早中国”就此形成。
中国城市在郑州完成初创和演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要素和标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构筑城池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板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就诞生在郑州,标志了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数十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
5000年的大河村城、4300年的古城寨古城、4100年的王城岗夏代都城、3900年的新砦夏代都城、3800年的望京楼夏代城、3600年的郑州商代都城、3400年的小双桥商代都城、3000年的苑陵两周古城、2700年的春秋郑韩都城、2300年的战国荥阳故城、2200年的秦代汉霸二王城、2000年的汉代常庙古城等等,既有古国之城,也有王国之城;既有诸侯之城,也有郡州之城,这些城池开创了中国城市建设和规划布局的先河,演绎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
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三千六百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至今仍为繁华大邑,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不仅堪称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滥觞,也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城市年龄最长的城市。
郑州小双桥遗址(翻拍于《古都郑州》)
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翻拍于《古都郑州》)
仰韶文化郑州西山古城遗址(翻拍于《古都郑州》)
中国建筑在郑州完成制度初创和典范肇造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橱窗,直观、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绚丽风华。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具有独立体系、独具特点的伟大创造,深深影响着世界东方。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木构架建筑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由于社会各种需要,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建筑创造出了许多类别和许多杰出的作品。郑州人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天才的智慧,创造并保留下许多不朽的建筑经典。
从8000年前唐户半地穴式居所到5000年前大河村“木骨整塑”房屋,从5300年前西山古国城池到4100年前王城岗王都城池,从5300年前双槐树初创“前殿后寝”宫殿格局到3600年前商代宫城建筑的成熟,从4300年前古城寨廊庑式宫室建筑到3400年前小双桥商代高台宫殿,从2000年前礼制建筑汉三阙到1500百年前宗教建筑嵩岳寺塔,从700年前科技建筑观星台到400年前教育建筑嵩阳书院,从官式建筑中岳庙到民间府邸康百万庄园,从宫殿、府衙、民居、坛庙、寺观、园林、陵墓、城市、设施等建筑类别,到殿、堂、亭、台、楼、榭、轩、阁、廊、坊、桥、塔等建筑形式,郑州地区历史建筑遗存长达8000年,囊括了几乎所有建筑类别和建筑形式,跨越时代之长、种类之丰富、价值之巨大、数量之众多,为全国所仅见,构成了一部实例中国建筑史。它以中国建筑活动的源起、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的肇造、累累遗构的多彩与丰富、8000年建筑作品遗存的传承有序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成为唯一地区。
中国文化在郑州完成最早绽放
凭借自古中天下而立的优越区位,郑州一直是中国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在八面来风中,郑州这片文化沃土,孕育了中华朴素原始之哲学思维,书就了中国最早的散文,肇始了儒、释、道之微言大义,诵唱了脍炙人口的《诗经》中的郑风、郐风,铸造了千古不朽的唐诗之魂,树立起一座座中国文化丰碑。
伏羲在郑州的黄河与伊、洛河汇流处演绎了八卦,大禹、商汤在这里发布了一篇篇训政,道家先祖张陵在郑州的嵩山石室感悟“真道”,佛家在郑州的慈云寺开“释源祖庭”, 儒家在郑州嵩阳书院酿就理学,郭守敬在郑州告成创立世界天文学高峰。
郑州人的歌唱占了《诗经•国风》中的六分之一,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心中的畅快。 郑州人书写的七分之一唐诗,篇篇都是诗中的奇峰异景。在这里,可以品读郑州才俊管仲、邓析、列子、申子、韩非、潘安等写下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在这里,可以吟诵郑州诗豪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颀、郑虔、胡令能等谱写的大吕黄钟。在这里可以沉醉中华文化破土而出的优雅,在这里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常青。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便开始了对美的追求,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从模仿开始,从游戏开始,从崇尚仪式开始,形成了歌唱、舞蹈、绘画、雕塑、音乐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用这些大美纷呈的艺术表达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郑州5万年前便形成了现代人类,从那个时候起,郑州人便开始了对美的追求,雕造出了一尊尊艺术天工,绘就出了一幅幅绚烂大美,演奏出了一首首盛典天籁,编导出了一段段妙曼舞姿。在郑州,人们可以看到8000年前人们塑造的陶猪、陶羊,可以看到5000年前中国彩陶纹样最多的五彩斑斓,可以看到2500年前青铜文明高峰的装饰艺术的绝美,可以看到2000年前中国画像艺术洗练大气的神韵,可以看到中国壁画从汉代到明清的画作的恢宏,可以看到中国砖石造像长达二千载的艺术经典,可看到5000年前的陶鼓、5000年前的陶铃、4000年前的陶埙、3000年前的石磬,可以看到2500年前的礼乐编钟,可以看到1800年前庭宴上舞女们的长歌舒袖,可以看到1500年前中外乐器呈现的演奏乐厅。
中国艺术早期所有形式都可以在郑州看到,郑州的艺术遗产诠释了中国艺术的最早的灿烂意境。(阎铁成)
商朝、商业、商城。我国历史上的商朝之“商”与商业之“商”为同一个字,其间有莫大干系。1927年,徐中舒先生就撰文称“商贾之名,疑即由殷民而生”。此后,郭沫若、吴晗、李亚农等著名史学家都持这种观点。
早在商朝立国之前,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二位驯养牛马用于远距离经商。《易·系辞》对此记载道:“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一次王亥去河北有易部落经商时,有易部落夺走了王亥的牛车财货,杀死了王亥。王亥之子上甲微为父报仇,起兵灭了有易氏,商人的势力由此扩展到易水流域。由于王亥开创了商族经商的传统,他的商业活动又使商族的势力得以扩展,因此后世商王非常尊崇他,祭祀王亥时隆重到一次用掉300头牛。
商人的建国与商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史学界一般认为商汤以工商立国。《管子地数》总结夏商的得失道:“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闪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费时也。”商汤重伊尹善于管理经济,认识到商品“重则至,轻则去”的流通规律,“开决塞”,促进商品流通,稳定市场,结果出现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兴盛繁荣的局面。另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商汤时,夏桀侈奢淫逸、挥霍无度,仅乐女就有三万人,而且“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汤采用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妇女日夜赶织“文绣组”,用来换取夏人的粮食,“一纯得粟百钟”。通过这种商业手段,商人获得夏人大批粮食,“故伊尹得其粟而夺其流”,这样商族的粮食日益增多,国力日见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商朝得益于商贸可谓多矣!
总之,郑州在先秦时期商业文化极为发达,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市”出现在郑州。
《世本·作篇》记载:“祝融作市”,《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郑(郑地),祝融之虚(墟)也。”加之“商人”等商业名词最初形成于郑州,中国最早的“自由商人”也出现在郑州,可以说中国的商业发源于郑州。(李立新)
关于郑州古都的历史地位,中国考古界巨匠、北大教授邹衡先生,原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地方史志研究学者戴济民先生先后断言:“(郑州)中国华第一都”“中华都一古都”“中国古代第一王都”。
戴济民先生在其《郑州——中国八大古都之首》一文中阐述, 河伯(国)、有易(国)、殷侯(国)并居今郑州。经过对《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几部古籍有关资料的研究,得出结论:在3700多年前当夏帝泄时代,今河南郑州黄河南岸一带土地上,自西往东排列着洛伯国(在巩义市一带),河伯国(在荣阳市西部),有易国(在荥阳市东部),殷侯国(在郑州市周围)的局面。因此,李学勤先生所言:“夏末或商初商族定居在郑州”是符合史实的。
……而就毫都创建年代的久远、建筑规模的宏大来说,它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八大古都之首,中华大地上的第一都。
20年前,原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历史地理学家、北大教授史念海先生为古都郑州(新郑)题词:“中华第一古都”。
同为20年前,从事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对商周考古工作有开拓之功的北大教授邹衡先生题词:“3600年郑州商城是中国古代第一王都——亳都。愿河南人民加倍珍惜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使之早日焕发出中华文明彪炳万代的巨烛光芒。郑州商城,悠悠河南,泱泱中华,将因你的存在而傲立世界东方!”
关于郑州“五次为都”史书详证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郑州位于发祥地的腹地。因而,当文明之火点燃之际,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初的政治首都,并且五次为都,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最早辉煌。
第一个最早在郑州建都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据史书记载,黄帝打败炎帝、平定蚩尤之乱后,天下部落纷纷归顺,黄帝便在今日郑州南郊20多公里处的轩辕之丘(今新郑、新密交界一带)立都建立有熊国。这段历史从古到今说法一致。《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大戴礼记》说:“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日轩辕。’”
《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有熊、轩辕丘的地望,历史记载很明确,就在今日郑州。《史记·五帝本记·集解》引皇甫谧云: “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帝王世纪》中说的更清楚:“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授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日新郑也。”此外,其他著述也都有此类说法。
《水经注》云:“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
《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
《路史》说:“黄帝开国于有熊,今郑(州)之新郑。”
《通志》说:“黄帝都有熊,有熊今郑州新郑。”
《资治通鉴》说:“黄帝轩辕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县)“。
《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说:“黄帝轩猿氏,少典氏之子,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国于有熊,新郑乃有熊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故以曰有熊氏。”
《纲鉴易知录》说:“黄帝有熊氏,以土德王。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北),因名轩辕,姓公孙。
”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在今河南新郑县),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不仅史书这样记载,郑州地区也发现许多与黄帝时代相当的氏族社会时期的村落遗址,存在许多与黄帝有关的遗迹、传说。因此,国内史学界认定:郑州就是黄帝故里、故都。
第二个在郑州建都的是夏王朝。《竹书纪年》云:“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孟子·万章上》云:“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史记·夏本纪》说:“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奴氏。”
《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关于古阳城,《史记·夏本记》阳城条下裴集解引刘熙云:“今颍川阳城是也。”
《国语·周语上》韦昭注日:“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水经·颖水注》:“(阳城)县南对箕山。”
《括地志》:“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以上所说阳城方位均在今日郑州西南告成一带。不仅禹都于郑州,此后不断迁徙的夏王都也多在郑州境内。如夏启所都黄台之丘,《水经注》标示在今郑州西南洧水之畔。
再如太康、仲康、少康、桀诸王所都斟郭,从《史记》《水经注》《括地志》等书所记述方位来看,也在今郑州西面伊洛河边的稍柴(遗址)一带。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告成、稍柴发掘出遗存丰富的夏代文化遗址多处,并且还在告成王城岗发现了相当于夏禹时期的城堡两座,证实了史书所说“禹都阳城”的存在。
第三个在郑州建都的是商王朝。(老李注:前发系列文章多有论述,故略。
第四个在郑州建都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据《史记》《国语》等书记载,郑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宣王的庶弟姬友。姬友佐宣王时被封于镐京附近的械林,国号郑,姬友始称郑桓公。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幽王继位。幽王骄奢淫逸,政治腐败,众叛亲离。郑桓公为了自己的安全,求封于东土虢、邻之间,即今日郑州一带,史称东郑。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其子掘突继承郑侯君位,称郑武公。
从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立都新郑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以新郑为都共计394年。
第五个在郑州建都的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史书载,春秋末年,原为晋国属下的韩氏逐步强盛,以致最后与赵、魏两家将晋国一分为三,自立为侯称国。接着韩又乘胜大举东进,于公元前375年兵围新郑。一举消灭了郑国。为了进一步发展,韩遂将自己的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开始了以新郑为都的146年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韩国以新郑为都后,整修了郑国故城,采取了一系列变法图强措施,牢牢确立了自己在争霸天下中的地位。韩国最强盛时,势力东至马陵,西至长版、南达南阳,北到上党、被称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民族发祥地黄帝故都,到中华第一国夏禹阳城,从商王朝的开国之地、到巍巍壮观的郑韩王城、构成了郑州古都的基本框架。这些王都城址虽有变迁,名称虽有变异,但这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郑州古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阎铁成 张巍)
老李补注:关于郑州“五次为都”,早先的说法是“夏、商、管、郑、韩”在郑州为都,加上上述黄帝时代建都郑州,郑州是“六次为都”。
郑州做为古都,总共有多少年?以前似没人做过相关较精准的统计,从黄帝时代“有熊”(为都100年)起,历经高辛氏时代(祝融氏黎“会”都)、夏、商、西周、春秋,直至战国新郑“郑韩故城”(145年),共计1337年。附表。
郑州文物考古最新发现 “金覆面”
一件比三星堆黄金面具年代还早的金覆面,日前在郑州商城遗址一高等级贵族墓中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4个金泡、金箔以及以金箔为地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等,刷新了对中原地区黄金文化的认知。
“这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商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金覆面,也是唯一一个金覆面。墓中大量使用黄金随葬的现象,也是首次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中心,是商代第一位君王汤所建的亳都,距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
这是郑州商城遗址高等级贵族墓M2中出土的金覆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介绍,该金覆面长18.3厘米、宽14.5厘米、重40克左右,四边略微向内弯曲。专家推测,其下钩挂有机质的衬托物,覆盖在墓主人脸上。
“发掘出土时,金覆面贴在墓葬M2西侧的墙壁上,正位于墓主人头侧,大小基本能覆盖一个成人的面部。”项目执行领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说。
在西南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黄金制品,其中以黄金面具最具代表性。而在中原地区的多处商文化遗址中,此前仅零星发现过黄金。
郑州商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金覆面,年代上早于三星堆黄金面具,“这对于探讨我国西南地区相当于中原商文化晚期时段黄金面具文化的直接来源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顾万发说。(新华社)(有删节)
目前94处郑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太室阙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市少林大道中岳庙对面 )
2. 少室阙(第一批 登封市少室山东麓)
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3. 启母阙(第一批 登封市太室路与少室路交叉口北50米嵩阳景区)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颍川太守朱宠建。启母阙铭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
4. 嵩岳寺塔(第一批 登封市太室路与少室路交叉口北嵩阳景区嵩岳寺内)
建成于北魏正光(520年~525年)年间,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塔。2010年,嵩岳寺塔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 观星台(第一批 登封市告成镇周公庙内)创建于元朝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其功能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
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南宋时嵩阳书院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
7. 郑州商代遗址(第一批 管城回族区)3600年前商汤大帝所建的亳都。
8. 郑韩故城(第一批 新郑市轩辕路与阁老路交叉口东北150米)
春秋初年至公元前230年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遗址。城市由东、西两城组成,东城是郭城。西城是宫城,分布着郑国国君陵墓、宫殿基址及韩国的宫城、宗庙基址等。在西城东南隅的李家楼附近,发现郑国贵族公墓区,著名的“新郑彝器”就出土在这里。
9.巩县石窟(第二批 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s314路口)
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如图。
陵墓群涵盖了北宋除徽钦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300余座。如寇准、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中。
11. 净藏禅师塔(第三批 登封市嵩岳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
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除塔刹为石雕外,全由青砖砌筑。
12. 打虎亭汉墓 (第三批 新密市的牛店镇打虎亭村)
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墓内石刻、画像内容丰富。
13. 西山遗址暨西山古城址(第四批 郑州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
西山古城址属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距今5300~4800年。西山城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雏形城市”。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西山城址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3550~4450年。禹在郑州登封阳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城址呈南北长方形。北墙沿丘岭筑,长约700米,中段保留宽13米的缺口为城门遗迹,墙外侧有宽约60米的护城壕沟。东墙沿小溪西岸长约2000米,仅存部分城墙。西墙沿丘岭修筑,长约2000米,仅存北段,墙外侧有宽60米护城壕。南墙临告城镇北侧沿颖河北岸长约1000米,现存几段城墙。周长约5700米,总面积140万平方米。
15.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第四批 登封市西北10公里处的少室山下)
初祖庵是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寺院。印度高僧达摩泛海至此,面壁九年,传授禅宗,被推崇为鼻祖。
16. 王城岗遗址 (第四批 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
年代约为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王城岗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是龙山时代文化城址,遗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
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裴李岗遗址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遗址出土的器物独具一格,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18. 大河村遗址 (第五批 金水区连霍高速柳林站居然之家附近)
大河村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种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目前共出土各类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19. 古城寨城址 ( 第五批 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古城寨村)
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现存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座城门缺口。地上城墙总长1265米,底宽9.4~40米,高5~16米。建筑方法为分块版筑,墙高沟深。
20. 古荥冶铁遗址(第五批 惠济区古荥镇古荥村西门外)
迄今为止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冶铁炉遗迹。目前我国出土的汉代容积最大的炼铁炉,堪称世界之最。如图。
21. 黄冶唐三彩窑址(第五批 巩义市站街镇小黄冶村、)
黄冶三彩窑址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厚3米多,最深的达6米以上,有的文化层堆积达18层。该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创烧唐三彩和唐青花瓷器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高的一处窑址。
五代时期陵墓群,现存陵墓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为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为后周世宗柴荣墓。顺陵是恭帝柴宗训墓。懿陵是后周世宗皇后符氏墓。
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共计400余年。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 。
24. 会善寺(第五批 登封城北六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
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之名刹。作为元至清时代古建筑,具人独特地位。
25. 永泰寺塔 (第五批 登封市太室山西麓永泰寺内)
系唐代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24米。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塔周围有金代均庵主塔,明代肃然无为普同之塔,都是永泰寺的附属建筑。
26. 法王寺塔(第五批 登封市中岳大街146号嵩山风景区内)
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
27. 中岳庙 (第五批 登封市少林大道818号)
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
28.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第五批 登封市区北2公里嵩阳书院)
唐天宝三载(744年)刻立,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高9.02、宽2.04、厚1.05米,重达80吨。李林甫撰文,徐浩八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29. 韩王陵 (第六批 新郑市郑韩故城近郊,分布在许岗村、王行庄村、西亚斯国际学院内等地)
年代在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历145年间,战国时期韩国九世候王的陵墓群。已发现有11处28座陵寝,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车马坑和贵族墓,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韩王陵规模之大,保存完整,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各国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
30. 荥阳故城 (第六批 惠济区古荥镇314省道与环城路交叉口向东路南)
汉代城市遗址。城垣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除东城墙被河水冲毁外,其他三面城墙目前基本上都保存完整。现存城墙最高处20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在故城内发现了古代房基、夯土台、水管道等建筑设施。特别是发现的汉代冶铁作坊,规模宏大,冶炼技术先进。如图。
31. 巩义窑址 (第六批 巩义市G310(连天线)
巩义窑址是巩义市东约5公里的白河两岸一系列瓷窑址的统称。这一带沿白河两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都发现了瓷窑址,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黄冶村的唐三彩窑址。
32. 织机洞遗址 (第六批 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北500米)
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洞穴内发现的用火遗迹达17处,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有2万余件,脊椎动物化石有1万多件。石器中的刮削器最多,各种类型的刮削器竟达1055件,还有尖状器、石锥、砍砸器、雕刻器等。根据专家考证和出土遗物遗迹推测,该洞上部为全新世中后期的新石器时代,中、下层为更新世中期前的旧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是我国尤其是河南地区的第四纪洞穴沉积重要发现,也是追溯发达的中原古文化渊源和恢复中原古环境及探讨其与人类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织机洞遗址的发现,改变了中原地区长期缺乏古人类遗存的局面,是河南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发现,因此,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33. 新砦遗址 (第六批 新密市刘寨镇新砦村西部)
主要遗存为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新砦期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比著名的二里头文化还要早。新砦遗址发现的"三叠层",即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中层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新砦城址的发现,对于探索早期夏都、对于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对于研究夏代都城和夏王朝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唐户遗址 (第六批 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
唐户遗址发掘出土了60余座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的房址,而此前发现的裴李岗时期的房址总数,只有几座。数量如此集中的发现,还是首次。它是已发现的裴李岗时期房址最多的一处遗址。此外,聚落内还发现了排水系统等。其布局为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材料。
35. 大师姑城址 (第六批 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
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城址平面呈东西长、南北宽的扁长方形,总面积51万平方米。由城垣和壕沟两部分组成。城址内部二里头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厚度一般在2~2.5米。发掘清理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及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
36. 小双桥遗址 (第六批 惠济区北四环路与016乡道交叉口东南50米)
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惟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预示着商都地望等夏商文化探索中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将有新突破,是夏商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遗址主体的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二期。
37. 大周封祀坛遗址 (第六批 登封市登封市区西万羊岗山顶)
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时祭地之礼场所。该坛上圆下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观念。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碑记刻立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腊月,高4.49米,记述了武则天率领文武大臣封禅中岳、禅祭少室大典的盛况。梁王武三思撰文。大书法家薛曜书,楷体,时称“薛书”,谓宋徽宗瘦金之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38. 欧阳修墓 (第六批 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
清代新郑八大景之一“欧坟烟雨”,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欧阳修墓墓冢高约5米,周长15米,墓前立碑“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夫人薛氏墓与欧阳修墓东西并排,墓前立碑“宋安康郡太夫人薛氏之墓”。
39. 李诫墓 (第六批 新郑市于寨村西郑尧高速西侧小路南20米)
据《郑县志》记载,李诫郑州管城人,北宋大观四年二月(公元1110年)卒,葬于新郑梅山。宋代时李诫墓地上土冢高大,其后李诫家族分别葬入墓区形成了李诫墓群。
40. 新郑轩辕庙 (第六批 新郑市具茨山风后岭山顶)
新郑轩辕庙包括黄帝故里、轩辕庙、南崖宫及明代石寨墙。黄帝故里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位于新郑市老城北关。创始年代不详,经历代修葺改建,新中国成立前仅有轩辕故里一组四合院建筑。
41. 崇唐观造像 (第六批 登封市嵩阳书院以东,太室山山顶登山道旁崇唐观老君殿内)
崇唐观始建于唐,现存清代老君殿一座,硬山灰瓦顶。殿内存有唐代石雕造像,像高2.80米。须弥座上刻有“大周隆唐观敬口元始,长寿二年(693年)十月十五日毕工谨记”。
42. 刘碑寺碑 (第六批 登封市 大冶镇东刘碑村)
南北朝时期造像碑石刻,北齐天保元年刘氏家族所立造像碑,曾建筑碑楼寺,称刘碑寺。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
43.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第六批 惠济区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
通济渠索须河段西自丰硕桥,东至祥云寺村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6公里,呈西—东走向。此河道为不通航河流,现主要为城市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
44. 郑州二七纪念堂 (第六批 二七区钱塘路中段82号)
是当年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的旧址。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此举行总工会成立大会。由于大会找到军阀无理阻挠,为争人权,争自由,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罢工。这天上午9点,郑州铁路工人首先拉响了大罢工的第一声汽笛,解开了大罢工的序幕。郑州成为这次大罢工的策源地。
45. 郑州二七纪念塔 (第六批 二七区 西大街21号二七广场)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45. 李家沟遗址 (第七批 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
李家沟遗址是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遗存。
47. 尚岗杨遗址 (第七批 管城区机场高速及十七里河以东、航海路体育场以南、经南五路以北)
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是郑州市市区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的一处重要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3年开始发掘。
48. 后庄王遗址 (第七批 高新区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300米处)
位于中原区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300米处的岗地上,北邻索须河,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
站马屯遗址位于十八里河乡站马屯村南古河道两侧的土岗上,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遗址区原为隆起的圆形土岗。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17米,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为1.5~2.0米,是一处龙山文化的遗址。
50. 青台遗址 ( 第七批 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
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州地区鲜明特点的文化遗存,尤其是遗址内发现的丝织物遗存将我国丝织物纺织史上推至5500年前。
51. 秦王寨遗址 (第七批 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行政村西)
遗址长约400米,宽约50米,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以其文化内涵命名的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代表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
50. 人和寨遗址 ( 第七批 新郑市辛店镇人和寨村西)
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一处包含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文化以及夏商城址在内的多时代遗址,其历史至今已长达4000多年之久。
53. 花地嘴遗址 (第七批 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水峪沟)
花地嘴遗址是以新砦期为主,兼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500米,呈扇形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
54. 曲梁遗址 (第七批 新密市曲梁镇曲梁村北,小司河与溱水河之间的高台地上)
曲梁遗址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河南龙山文化、商代、汉代文化遗存的聚落遗址。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该遗址的发现对于郑州地区夏商文化的分期和谱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5 . 娘娘寨遗址 (第七批 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
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是2004年8月份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文物点调查复核时发现的古城址。
56. 稍柴遗址 (第七批 巩义市芝田镇稍柴村及小訾殿村)
稍柴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出土各种遗物500多件。稍柴遗址对探索夏都斟鄩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中华文明之源探索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南洼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
58. 望京楼遗址 (第七批 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
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夏商大型城址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国家起源以及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和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59 . 祭伯城 (第七批 郑东新区金水区天时路2号)
两周和明清时期相互叠压的两个城址,为研究周代的都城分封与设立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60. 华阳故城 (第七批 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
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夯土城墙,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夯土建筑、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在南墙南门遗迹处,曾出土“古华邑”青石匾额。华阳故城原是华国的都城,简称“华”或“莘”,郑国东迁后,灭掉华国,此后,华国故城遂成为郑国重要城邑之一。
61. 京城古城址 (第七批 荥阳市豫龙镇商隐路荥阳京襄城遗址生态园)
公元前772年,郑桓公“寄奴”于此,后二年,郑武公以此为都城,建立东方郑国,时拥有虢、桧等十邑之地,是为“武公之略”。《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京城在荥阳县东南三十里,春秋郑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封大叔段于京城,周襄公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襄王出避,郑文公迎王居此城,后亦名襄城,清朝时合京、襄二字称为“京襄城”。
62. 新郑苑陵故城 (第七批 新郑市北18公里龙王乡)
苑陵故城为秦汉时期遗址。苑陵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城墙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共筑有马面4个。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城内有大量西周文化遗存。
63. 成皋城遗址 (第七批 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行政村)
一段著名公案发生于此:即公元前204年项羽围成皋,刘邦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之地。遗址其平面形状呈梯形,西北长,东面窄,西城墙和南城墙(跑马岭)保存较好,大体为西北—东南方向,长约700米,城墙最高处10米以上,一般高2~5米,宽一般20米左右,最宽处约40米。
64. 汉霸二王城 (第七批 荥阳市广武镇汉王城和霸王城两自然村)
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堡垒。汉王城、霸王城(古代分别称为西、东广武城)中隔广武涧(亦称鸿沟),东西相峙于广武山上。汉王城为刘邦所建,霸王城为项羽构筑。两城的规模较大,虽然由于黄河水的长期南侵冲刷,致使北城墙全部及城内大部沦入河水,但部分东西城墙和大部分南城墙保留较好。
65. 铁生沟冶铁遗址 (第七批 巩义市夹津口镇铁生沟村南部台地上)
为汉代河南郡铁官管理的第三号冶铁作坊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20米,面积约2.16万平方米。西部为冶铁区,东部为铸铁区,北部为生活区,南部为通道和出渣区,南过坞罗河至太室山和青龙山下,系采矿区。
65. 密县瓷窑遗址(新密西关窑)(第七批 新密市城区西南菜园沟河两岸)
唐代、宋代时期的古遗址。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二三百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碗、盘、壶、盒、灯、罐、杯、注子、枕、俑及围棋子、象棋子等。
67. 曲河瓷窑 (第七批 登封市告成镇曲河村北)
曲河窑学名叫“登封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元、明、清都有烧制,所出瓷品以民用为主。唐、宋时有少量贡品烧造。烧造的瓷器以白瓷为主,兼有黑瓷,当以珍珠地刻花装饰瓷器最为有名。
68. 苌村汉墓 (第七批 荥阳市王村镇苌村村西)
苌村汉墓占地3600平方米,高12米,夯土墓冢。1994年10月28日,该墓被盗。经抢救性发掘,该墓为外石内砖结构,石壁厚0.7米,砖厚0.3米。墓道在北,有两石门,主室呈长方形。墓室东西长21.4米,有彩色壁画。
69. 后士郭壁画墓 (第七批 新密市城区西大街办事处后士郭村)
现存4个土冢,5座汉墓。1963~1964年发掘2座;1978年发掘1座。3座墓均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形制基本相同。北主室前壁正中树一立柱,柱承一斗。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郑州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71. 千尺塔 (第七批 荥阳市贾峪镇大周山顶之原圣寿寺内)
千尺塔又称曹皇后塔,修建于北宋。北宋仁宗皇帝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选纳曹家女子做了皇后。日子久了,皇后思念家乡,仁宗便命在其故乡建塔,使她能在汴京城看到故乡之塔,以解思乡之愁。
72. 寿圣寺双塔 (第七批 中牟县黄店乡冉家村东寿圣寺旧址上)
双塔的建筑风格古朴,对研究宋朝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73. 凤台寺塔 (第七批 新郑市城关乡烈礓坡村北凤台寺旧址上)
据新郑县志载为宋元丰三年(1081)建,但据塔上题记和建筑风格来看该塔建筑年代当为北宋中叶。塔为六角九级叠涩密檐式砖塔,通高19.1米。该塔是河南省目前保存不多的北宋密檐式砖塔,既有宋代建筑风格,又体现了河南地方建筑手法。
74. 清凉寺(第七批 登封市 嵩山少室山清凉峰下)
寺因山(嵩山少室山清凉峰)而得名。寺院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山门、东掖门、东顺山房等金清时期殿宇19间。其中大殿梁架特点保留了金代建筑特征,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75. 登封南岳庙 (第七批 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街中心)
始建于金,明、清两朝重修,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6. 郑州城隍庙(含文庙大成殿)(第七批 管城区商城路东段)
原名城隍灵佑侯庙,是目前河南保存完整、规模很大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群。该庙始建时间已不可考,从明弘治年间开始经历多次重修,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因此弥足珍贵。
77. 登封城隍庙 (第七批 登封市登封市西关街75号)
登封市区内仅存的古建筑群,建于明代初年,距今有近700年的历史,现保存山门、前院东西厢房、仪门、卷棚、大殿、后院东西廊房等古建筑80余间1663平方米,清代碑碣7品,砖雕、木雕5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78. 郑州清真寺 (第七批 管城回族区清真寺街174号附近)
始建于元代,明代已具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十九年和四十七年曾进行过两次大的重修,1982年又重修。现存大门、望月楼、拜殿等,均为清代中叶以后建筑。
79. 密县县衙 (第七批 新密市老城东街北150米)
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难得一见的实物标本。密县县衙监狱从隋代沿用至2003年搬迁新址,历时1400年,是目前已知沿用时间最长的监狱。监狱分外监、内监、女监三部分,外监在东院,是羁押、拘留犯人的地方,女监是关押女犯的地方,牢房分为死牢、普牢和女牢。
80. 慈云寺石刻 (第七批 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青龙山腹地慈云寺内)
现存石刻101通,包括古代记事碑52通、元代至清代僧众墓塔塔铭43方,宋代旗杆夹1座,佛教石刻造像、经幢5件,另有古塔1座、佛湾“空寂禅师舍利之塔”1座、塔基8座、汉代大殿遗址、白衣阁遗址、钟鼓楼遗址及千佛殿遗址等建筑遗存。
81. 张祜庄园 (第七批 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琉璃庙沟)
系张祜家族住宅。抗日战争期间,该庄园曾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司令部和豫西专员公署办公处。建筑群大部分为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具有北方地区和黄土高原建筑的典型特点,依山筑窑洞、临街盖楼房等。
82. 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 (第七批 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黄河游览区内)
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由比利时人设计、承建,管理权属郑州铁路局。1906年正式通车,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堪称“中国铁路大桥之母”。
83. 刘镇华庄园 (第七批 巩义市神北村委附近)
刘镇华家族故居,庄园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有6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对研究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和建筑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84. 军政部孝义兵工厂旧址 (第七批 巩义市友谊路与孝义路交叉口)
是民国时期全国四大兵工厂(沈阳、汉阳、上海、巩县)之一。该厂因在“三田故里”的孝义镇,俗称“孝义兵工厂”,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仅留孝义兵工厂旧址。
85. 老奶奶庙遗址(第八批 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
老奶奶庙遗址,坐落在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东岸二级阶地之上。距今3~5万年。
86. 西史村遗址 (第八批 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
遗址北邻西史村,南距陇海铁路200米,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时代为夏、商,1974年发现,出土过青铜器等重要文物,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夏商古文化遗址。
87. 官庄遗址 (第八批 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
遗址北依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及东南部部分叠压于现代村庄下,南越南水北调干渠,西邻荥阳至北邙的公路,官庄至大张之间的乡村公路自遗址的中部东西向穿过。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
官庄遗址是继娘娘寨遗址之后,郑州西部地区发现的两周时期的又一大型聚落。与娘娘寨遗址相比,官庄遗址两周之际的遗存更为丰富,一些遗存的年代可明确早至西周中期,这为完善郑州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丰富资料。
88. 窑沟遗址 (第八批 新密市大隗镇西南约3公里处)
是中国北方地区宋、金时代的一座十分重要的窑场。窑沟瓷窑遗址的发现再现了宋金时代郑州地区的制瓷业发展情况,对经济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89. 三祖庵塔 (第八批 登封市嵩岳寺北3公里两沟交汇深谷三祖庵旧址处)
三祖庵塔位于登封市区嵩岳寺北3公里两沟交汇的深谷之中三祖庵旧址处,始建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其中三祖庵塔是目前全省保存金代砖石建筑成份其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之一。
90. 登封玉溪宫 (第八批 登封市唐庄乡土观村西)
玉溪宫位于登封市东北唐庄乡土观村西,创建于明,清代重修,宫内现存明清等建筑9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明代建筑玉皇大殿为玉溪宫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91. 登封崇福宫(第八批 登封市太室路与少室路交叉口北50米嵩阳景区)
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
92.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第八批 荥阳市康泰路与京城路交叉处)
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经幢为青石雕建,高7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须弥座,上刻高浮雕力士像及仰莲图案。幢身为八棱柱,刻有佛经和跋语,可辨认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佛说父母恩重经。
93. 白河瓷窑遗址 (第六批 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白河、铁匠炉村一带白河两岸台地上)
原名巩县瓷窑遗址,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的白釉、酱釉、青釉、黄釉等瓷器,并有少量三彩片,器物类型有碗、盘、盆、水注、执壶等,还出土有大量的匣钵、支烧、垫饼等。时代从北魏延续到唐代晚期。
94. 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 (第八批 中原区华山路78号)
郑州第二砂轮厂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其旧址文物本体包括陶瓷砂轮制造车间、橡胶砂轮制造车间、砂轮成品库及发送间、厂部办公大楼、耐火物原料及结合剂加工车间、金刚砂仓库及结合剂处理间、备用工具及润滑油仓库,总建筑面积约8.78万平方米。(摘录,有改动)
郑州古代人物非完全名单
著名人物
“凡尔赛”系
(摘于《郑州古代名人》一书,人物序列等有改动,并统一加注人物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