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地村后 不只枣林

时间:2020-09-15 10:53:19 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

  未入村庄,先见枣林。9月9日,在通往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的路上,两旁挂满枝头待采摘的大枣,惹人垂涎。

  “白露下枣。”后地村村民张怀喜今年69岁了,兄弟4个有一片15亩大的古枣林,后来又种了15亩,如今30亩枣林都由他管理。张怀喜不仅种枣,还是枣经纪人,收购、分销,将后地村的大枣销往全国各地,“沙土地种出来的枣肉厚、皮薄、核小,很受欢迎。”

  在三门峡,人人都知后地大枣好,知道后地村的这片川塬古枣林。这一切源于黄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后地人靠着黄河岸边的沙土地就‘吃’枣。”后地村党支部书记樊国正介绍,后地村种植枣树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间,现存明末清初栽植的枣林2000余亩、3万余株。

  在后地村,枣树是“致富树”,见证着后地村的兴衰变迁,村民对枣树很有感情。走进后地村,林中有村、村里见林,道路曲折、曲径通幽。为了保护好古枣树,村民建房刻意避开枣树。走进枣林,古枣树依其形态,各有姓名,或曰虎踞龙盘,或曰老来得子,或曰四世同堂……村民自发在古枣树四周修建护栏,既美观又不影响打枣。后地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首批康居示范村”“三门峡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黄河造福后地,不只沙土地上的枣林。水涨水落,形成湿地滩涂,后地黄河湿地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先黄河上有60多艘渔船搞餐饮,吃喝拉撒全在河上,黄河就被污染了。”樊国正说,去年,后地村把渔船餐馆全部取缔,帮助他们上岸经营,又拆除大型鱼塘、熏枣厂,栽植莲藕、杜仲,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了防风固沙,后地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黄河边陆续种植核桃、葡萄等经济林,目前村域林木覆盖率达60%以上。

  29岁的杨帅是土生土长的后地人,6年前他从爷爷手中接管了300亩莲藕。“黄河边特有的绵沙土地,让后地生的莲藕通直,又大又白。”杨帅说,“后地的莲藕收获时不用水枪打,坚持人工铁锹挖,人工挖出来的藕存放时间长。”

  千亩荷塘还引来白天鹅、大鸨等鸟类来此越冬。“冬天来后地看白天鹅,春天来赏杏花,夏天观赏荷花,秋天品尝大枣。”樊国正说,环境改善了,来后地村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后地村这么好的资源不能捂在手里,要展示出去,让外地人都知道咱们的古枣林、咱们的黄河湿地。”

  采访手记

  黄河与后地村的关系就像一对母子。黄河给了后地沙土地、滩涂和湿地,后地人因势种枣树、种黄豆、养鱼;后来,后地村“长大了”,反哺黄河,取缔了破坏性开发项目,种植莲藕、果树、速生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环境。

  然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个宏大的课题,后地村做了很多,还有很多要做。现在,摆在后地人面前的新课题之一是如何在对黄河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让更多人了解后地村,了解古枣林,这一点后地村正在摸索。

  乡村名片

  后地村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黄河南岸,黄河从西北东三面绕村而过。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560户、2260口人。1953年,因黄河三门峡段要修建大坝,后地村被划入淹没区及塌岸区,成为移民对象。1956年春,后地村第一批村民迁往甘肃省敦煌县。1970年至1979年,外迁村民陆续返回后地村。全村现有耕地732亩,栽植枣树8000余亩。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小萍 龚鸣)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