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因为疫情不能出门,现在我们都喜欢去社工站的邻里运动室打打乒乓球,活动活动。在那里还可以做手工活、写毛笔字,每天大家都会约着一起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的陈老伯最近十分开心,因为在家门口就能休闲娱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今年8月,南星街道依托社会工作站建设契机,按照“1+2”模式全面布局,即1家街道级社会工作服务站、2项社区级社工室的特色服务开发,全方位构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网络。
创新之举 “1+2”模式的有益尝试
南星街道社工站建在街道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开辟了办公区和功能区两大区域:办公区域内,社工站社工和社区社工、机构社工合署办公;功能区域实现“4+2模式”,分为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社工室、多功能室以及两个特色功能室(邻里运动室和儿童工作室)。
其中,街道级社会工作服务站有5个人,站长由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担任,副站长由第三方社工机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机构和社区持证社工组成。同时,成立社工站督导、实习督导和助理督导,由高校专业教师和上城区社工协会会长担任,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积极作用,体现行政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合与互补。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家社区级社工室主要聚焦于残疾人和老年人这两类群体的需求,为他们开展特色服务。针对残疾人的服务位于街道残疾人之家,街道携手益治学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由机构社工和社区社工共同参与,同时和全区首个“蜗牛公社”样板点合作,以网红直播为线上主体,以蜗牛公社为线下实体,助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务场所位于白塔岭社区,街道链接护佰岁养老服务中心,在开辟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四合一”特色板块的基础上,融入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方法,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乐等服务。
赋能之路 专业服务的有力实践
“关于街道社工站的建设,我们做了三个融合:与高校及专业领域内专家的融合,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融合以及和社区的融合。”南星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吴佳容介绍道。她解释,这三方面融合包括聘请专业教师和社工协会担任督导,从行政和专业两方面给予支持;委托第三方枢纽型社会工作机构运营,通过专业介入达到共同成长。此外,“除了专业融合,我们还做到了场地融合、资源融合,带动社区社工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吴佳容说。
在整个社工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南星街道特别注重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相关知识、方法武装社工,以此为社区服务赋能。
一方面,街道聘请浙江的大学教授任社工站督导、上城区社工协会会长任实习督导,引导辖区持证社工逐渐从“单一的专职社区工作者”转变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深化“南星益家”社工训练营长效机制,联合上城区社工学院等专业资源,举办2020年上半年社工培训班,走好“后疫情时代”社工队伍建设的“先手棋”。通过专题授课、互动交流、素质拓展、外出参访等方式,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培训受益280余人次。
共治之策 基层治理的有效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此,南星街道社工站立足“南星益家”既有品牌,秉承“坚持一个核心——党建引领”“搭建一个平台——基层专业服务综合平台”“促进一项功能——枢纽型社会专业服务中心功能”“锻造一支队伍——专业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培育一个品牌——符合发展和实际需求的社会服务品牌”“打造一个引擎——发挥街道社工站专业引擎作用,带动社区社会工作室发展”的“六个一”宗旨,整合益治学府、护佰岁、凤凰公益、明心等功能性组织服务供给结构,实现多方参与社会治理。
除了“1+2”模式全面布局,南星街道还组建各类小组,面向辖区退役军人及其他服务对象,以个案、小组等工作方法,开展社会融入、精神慰藉、生活帮扶等多样服务,为专业化赋能打下基础,全方位构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网络。
据南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街道将继续优化“一站两室”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模式,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实务建设为根本,以议事协商为保障,融合高校及域内专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治理,有效提升社工服务和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来源:《中国社区报》10月16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