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徐建勋 何可 通讯员 李默涵 张黎 张晟
今年以来,郑州市中原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原区“中优、西美”功能定位,凝心聚力建设“四个中原”、打造以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着力实施片区开发、组团发展、项目带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中原出彩、中部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州中央文化区北区
1.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步伐越走越稳
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华山路西侧的二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园区内大型沥青摊铺机正在硬化地面,各种施工车辆来来往往,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施工景象。据该项目筹建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产业园首开区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10月份开业后这里将成为“郑州文化新高地、城市新名片、文创产业新标志”。
240公顷的郑州中央文化区(CCD)北部片区,被定位为中央科技活力区(CTD),有望打造成“中原科创绿谷”。该区域将鲜明突出生态元素,设置多个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等,形成综合绿化率超过70%的立体“都市绿谷”,带动城市品质与竞争力的发展腾飞。
城市的风格品位,就是凝固在建筑、街道、绿地等公共空间上的城市个性、城市气质、城市精神。中央文化区北部片区和须水河片区建设以科创为特色、兼容性更强、弹性更足的现代化城区。二砂片区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聚焦工业遗存保护,既用好原有建筑和文化元素,擦亮、叫响“包豪斯”品牌,打造具有鲜明历史文化元素符号的现代化活力园区。
中原区把核心板块规划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形态优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抓手,高品质推进三大核心板块建设,带动六片两园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突出设计引领,探索引入总设计师管控引导规划的制度,实现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的前瞻性、协调性、整体性。
目前,中原区“中央文化区北部科创片区、二砂文化创意园、须水河片区”三大核心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工作专班已成立,城市设计方案已完成,项目招商、建设运营正在同步推进。二砂文化创意园项目首开区已开工建设,须水河核心片区板块游客中心(大匠之门)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中机六院高科技信息产业园项目内部装修基本完成。
三大核心板块的强力推进,标志着以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步伐越走越稳。通过梳理项目清单,完善开发机制,明确开发时序,中原区提出确保10月底前二砂文化创意园首开区开园;今年年底前须水河核心片区欢乐海岸项目开工建设。
2.加压奋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增长,源于产业项目的强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原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以党建为引领,加压驱动,鼓足干劲,以科技服务业为引领,加大扶持力度,积聚特色产业集群,中原区加快构建“4+1”主导产业体系,抢占发展制高点。
中原中路151号院改造后 崔熠晴摄
优化产业结构,中原区紧盯区块链、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新动向,重点围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和数字经济四个领域,建设研究院、实验室、云平台;抢抓郑州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的先机,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加快5G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慧产业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突出科技服务业引领作用。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工业研发、检验检测等领域,做强工业科技;依托环保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围绕水处理、医废危废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能源合同管理等领域,做大环境科技;依托互联网信息、大数据等研发平台,重点围绕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领域,做优智慧科技。
坚持“一企一优势、一企一特色”,实施“内部扶强、外部引优”策略,中原区重点扶持中机六院等一批工业、信息、环保、医疗研发机构,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提升科研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6家,引进培育高端人才50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数字传媒等业态。突出都市休闲、时尚体验等方向,开发新型业态,促进文旅融合;突出数字内容制作、融媒体运营等方向,引进新媒体龙头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丰富产业内涵。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开放带动,积蓄发展后劲。中原区健全常态化招商机制,制定高质量发展产业和开放创新专案,瞄准“头部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着力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新引进项目18个,拟投资额163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6个;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个。
深化“放管服”改革,“一网通办”全面提速,“就近办”向基层延伸,744项“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网办理,250项政务服务事项整合下沉到街道大厅,中原区“基本目录事项”录入完成率、要素录入完善度和“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均达到100%,全市排名第一。
3.打好特色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初秋时节的芝麻街1958双创园工地上,机器轰鸣、车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一幢幢以工业风为主格调的建筑厂房群改造完毕,造型独特的风格展示出双创小镇与众不同的工业记忆,这里即将成为“科技创新+总部经济”为主的科创区域,同时兼有文创特色,成为人们体验、消费的新亮点,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前来建办“小食堂”就餐的居民发自内心的点赞 谢菲摄
保护传承文化,打造旅游强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原区把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强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紧紧依托二砂片区的包豪斯建筑群、三厂的苏式建筑楼等展示近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独特文化资源和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的项目,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打好文旅特色牌,中原区对老建筑、老厂房、老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面盘点,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文化肌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讲好故事。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中原区提出,善于发现、善于“无中生有”、善于营销,把街区变景区、把厂区变景区、把场馆变景点,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加大对文创产业扶持力度,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意工坊、创意园区、文创集市。大力扶持引导短视频生产创作和短视频传播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网络直播等产业做大做强。
巧打本土特色“文创牌”,制作推出一批高质量演艺展示、影视动漫、直播产品。促进非遗、民间艺术等与旅游、科技、创意设计相结合,推出一批高质量文化创意产品。比如,二砂将被打造为融合文物保护、科普、休闲、文创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中原区方志馆将被打造成为集中展示全市、全省非遗产品的一个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学习非遗传统工艺,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魅力。
4.高标准城市“双改”升级
绚烂缤纷的灯光、美轮美奂的夜景、干净整洁的楼院、花团锦簇的大街小巷、郁郁葱葱的公园……从让城市有光鲜亮丽的“面子”,到让广大居民整洁舒适的“里子”,眼下的中原区,正展现出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
近两年来,中原区积极抢抓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中优、西美”建设的发展机遇,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郑州市城市“序化、洁化、绿化、亮化”要求,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形象全面提升,营造“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城市环境。
中原西路街道办打造夜经济景观试点 崔聪聪摄
突出抓好“三项工程、一项管理”。把握“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的道路综合改造工作理念,“双改”工作进展顺利。市定一期3条道路快速推进,2条试验段全部完工。487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开工,267个完成改造。城乡接合部整治提升工程实施工程性项目29个、管理性项目392个。
不分昼夜的职责坚守,不断加大的环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频次增加的垃圾收集,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广告牌匾、露天烧烤、道路坑槽、道板破损、施工扬尘,渣土管理常态化,“以克论净”实现深度保洁……中原区城市管理的好“针法”在这里显现。
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原区道路设施完好率不低于98%,完成航海西路等13条道路架空线缆入地;新建公厕20座,改造升级垃圾中转站7座,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达到95%;规划设置道路内停车泊位8500个。
中原区的“智慧”科技把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神经末端”,把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成覆盖全面、指挥准确、运转高效、响应及时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将原有的城市管理“四平台三系统”整合在一起,努力实现多部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并最终升级打造成中原区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实现日常管理和应急调度指挥的有机结合,做到提前预估、实时掌控、及时处置,让城市管理变得更高效。
沿着中原路一路向西,一直在此工作的园林人小张感慨地说:“中原区经过改造,真是变得越来越漂亮了,交通、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在这里非常有归属感!”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富贵路等78个道路建设项目,力争年底前朱屯路等37条道路建成通车。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确保中央文化区北部片区管廊环廊建成投用。新建、续建5座变电站,3座变电站建成投用。完成轨道交通等市政重点工程征迁任务。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加快智慧城管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数字化和交通智能化,不断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要。
大到一城、一街、一景,小到一砖、一树、一灯,处处体现有心、用心,中原区用细心、耐心、卓越心“绣”出了城市色彩,“绣”出了城市温度。
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近年来,中原区保持公共财政75%以上用于民生支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优先发展民生事业。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23所,完成66人以上超大班额彻底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不超过10%的省定目标。年底前每个街道建成1处以上标准助餐点,建设洛达新苑等6个便民服务中心。新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两家、商贸市场1家。铁炉等5个安置房项目竣工。年底前实现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努力为市民提供周到便捷服务,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生活需求,一座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中优、西美”城区正在崛起。
5.从严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九月初,雨晴烟晚。漫步西流湖畔,一轴水墨画卷在眼前铺展。在这里,络绎不绝的市民寄情于山水之间。
一个现代化的城区与河水清流相依相守,谱写出一首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的生态恋曲。
二砂文化创意园核心板块建设项目王睿摄
山水有灵魂,它能勾起人的乡愁。中原区深入加快生态水系建设,不仅要有鱼翔浅底、渔舟唱晚的场景和氛围,还要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乡愁、有野趣;有落实河长制、推行河道管养制度等管理措施。
城市美不美,关键还看水。秀水河、柳湖、须水河……规划图上一条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描绘着中原区的未来美丽图景。中原区加速完成秀水河、柳湖、须水河生态提升工程。加快西流湖公园综合整治拆迁扫尾工作,保障常庄水库周边生态提升及贾峪河上游治理顺利推进,维护好水博园建设施工环境,今年年底前完成贾鲁河综合整治提升。
以水为脉、城水相融,中原区的城市宜居程度大大提高,“水在城中流、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行”的生态美景,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城市因水而生,山川因树而美。中原区大力实施增绿添彩行动,见缝插绿、多做小品,让群众开门见绿、眼中有绿。重点推进49个增绿添彩工程项目,新建公园游园30个,马庄郊野公园建成开放,孙坡、三十里铺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开工建设,实现新增绿地175.5万平方米。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中原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工地不停建、企业分类管、指标降下来、空气好起来”为目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辖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落实“河(湖、库)长制”工作要求,确保全域河流清洁。
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定是“内外兼修”的城市。如果说环境是“外在美”,那么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则构成了城市的“内在美”。如今,中原区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创文“四连冠”的目标,加快文明城市创建力度。
这片令人魂牵梦萦的热土,正以其独特的新姿态,展现着别样的美。“城市环境好了,大家心情舒畅,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市民孙建平说。如今,爱护环境卫生、花草树木,保护公共设施、绿化亮化,营造美丽市容环境,已成为老百姓的基本素养;有序乘车、依规驾驶,遵守交通信号灯,车辆礼让斑马线,营造文明出行环境,成了人们自觉行为。
忆往昔,筚路蓝缕,滴水穿石。盼今朝,不忘初心,展翅腾飞。欣然可见,一个颜值更高、内涵更深的中原区,正在这片热土上美丽崛起、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