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风景秀美河南商报记者宋亚猛/摄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你,幸福感都来自哪里?图为郑州地标建筑中原福塔(资料图)
河南商报记者郑超实习生李治昊
11月18日,郑州获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该榜单评选14年来,郑州首次“上榜”。在此次评选中,郑州在教育、医疗健康、安全、交通等指标上排名领先。
郑州首次获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11月18日,雨后的郑州,天气转凉,初冬的风吹起落叶,也从杭州吹来一个好消息。
杭州举办了“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成都、杭州、宁波、广州、长沙、南京、郑州、西宁、青岛、西安十座城市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
据了解,“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瞭望智库共同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14年,累计推选出70余座幸福城市,全国约10亿人次参与调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之一。
本届推选活动通过大数据采集、问卷调查、材料申报、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等方式最终产生“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安全、交通、就业、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医疗健康、生活品质、城市吸引力等9个领域的一级指标以及上百个二级细分指标。
郑州在“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总体幸福度中排名第7位,巩义则入选了县级市“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医疗健康、安全、交通等幸福度指标,郑州排名领先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这是郑州首次获得这一称号,去年郑州止步于“候选名单”。
今年,郑州作为“新晋”成员,表现不俗,尤其是教育幸福度、医疗健康幸福度、安全幸福度、交通幸福度等指标排名领先。
在“宝妈”眼里,幸福就是“官方带娃”:从去年9月起,郑州市内九区全面启动中小学午餐供应工作,而今年年底前,郑州市区要实现中小学午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
在“上班族”眼里,幸福就是搭上最快捷的地铁:1号线、2号线、城郊线、5号线、14号线都已运营,年底,地铁3号线一期、4号线也将马上开通。
今年年初,在每个“宅家”抗疫的人眼中,幸福就是海量数据的安全传递:郑州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海量疫情数据获取、传递、共享的信息化、精确化、高效化,为全市疫情防控顶层决策、政策发布、人力资源调配等提供支撑……
河南省副省长、郑州市长王新伟在主旨演讲中,从有梦想、有力量,有机遇、有舞台,有颜值、有品位,有温暖、有大爱四个方面,分享交流了郑州的幸福实践、“幸福密码”。
他提到,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落地,让来到郑州的人都能成就梦想、收获幸福,“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布局,“三项工程、一项管理”等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让绿城变得更绿、家园变得更美、群众笑得更甜,舒心、顺心、悦心、放心、安心、暖心的“六心”服务让幸福不断提质升级,幸福河畔幸福城的名片更响更亮。
专家观点
老百姓能亲身感受到幸福比称号更实在、更重要
“这次‘获奖’,体现了郑州的快速进步,尤其在民生福祉、城市建设方面,给予了郑州肯定,这些方面是入选的主要因素。”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国表示,从纵向比较,举全省之力建设郑州,郑州确实有了质的提升,民众的幸福感随之提升。
在他看来,郑州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是否应更加注重精细化,提升城市的建设品质;在空间布局方面,应该更加以人为本,把更多空间留给生态;在新城、老城的统筹发展方面,加快老城的改造力度;在教育方面,能否加快学校的建设,尽快解决大班额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
纵向提升,至关重要,横向提升,更加必要。王建国称,一个城市有没有幸福感,关键在于老百姓能不能感觉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