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海涛 归欣
《史记》载,建首善自京师始。
北京,一座底蕴深厚的古都,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也是坚持首善标准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12月19日,记者跟随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踏上北京考察学习之旅。这里处处能感受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智慧努力。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座伟大城市正在深刻转型。
协同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展厅,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模型,诉说着大运河畔通州古城的古今变迁,充分展示着一座活力新城的无尽魅力。
都乃众城之首,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以来,北京始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布局副中心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桥头堡。
如今,北京市级行政中心已正式迁入副中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截至2020年10月,70家机构落户运河商务区,高端产业加快集聚。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多个高速路北京段相继打通,三地人员往来产业协同更加顺畅。
看得见的是交通大动脉,看不见的则是愈发紧密的产业链,京津冀不断完善的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协同发展突破了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区域优势互补,加快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继续扛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政治责任,把京津冀打造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着力创新迸发强劲科创动能
中关村智造大街,长不过380米,过去饭店、宾馆林立,如今却成为高端智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
一家企业展示的新材料引起代表团的关注。用这种材料生产的服装,保暖效果提升5倍,服装厚度减少80%。“入驻中关村智造大街,让我们的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北京叠加态超性能材料公司负责人说。
聚焦智能制造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必经的7个痛点,中关村智造大街创新推出了涵盖敏捷制造快制中心、产品创意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业务的“北斗七星服务”,让企业不出园区就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降低“双创”成本,真正做到服务带动创新,创新创造价值。
在这里,代表团感受到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手段、浓厚的创新氛围,也感受到运用平台思维集聚创新资源的强大能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北京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北京研发人员超过40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保持6%左右,在全球领先;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集中力量攻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迸发出更强劲的科创动能。
绿色宜居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北京曾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曾是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常住人口达80多万人,潮汐般的人流车流令交通承载不堪重负。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北京坚持科学统筹规划,把握减量发展特征,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大尺度绿化,因地制宜配置各项设施,形成多个共享组团和美丽家园(街区),立体复合的设施服务环之中,生活将更加智慧、快捷、方便、安心。
一副“三水汇流青天外,一城掩映绿云中”的楹联,是位于副中心的千年城市守望林真实写照,形象地描绘了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特色。
过去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造林绿化、蓝天保卫战等,让区域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昔日的化工厂上建起了生态地标——城市绿心,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未来的副中心将处在森林环抱之中,亲近自然、野趣横生。此外,副中心里排水供水设施齐备,70%的雨水将实现循环利用,海绵城市效应完美凸显。
“城市大脑”正在打造智慧之城。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指挥平台已经启用,智慧场景不断上演,155平方公里内信号灯全部实现智能化控制,平均车速提高15.6%。一个国际一流的宜居城市正款款而来。
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将这一精神融入各领域,新发展阶段的“北京故事”引人入胜。北京之旅让代表团看到了短板差距,更让大家视野大开、信心满怀。
问道京城,河南将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取法乎上,奋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