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虹峥仍然记得27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那时年轻的她还是协和医学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给一位工程院院士送了一份会议材料,与院士交流了半个小时。隔了几天会议召开,院士找到了她:“你是不是忘记给我送会议材料了?”再过了一段时间,院士看病时会开错处方,再过了一年多,这位院士被确诊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常隐匿在我们身边,初期很难发现。从最初的记忆力下降,到逐渐找不到回家的路,再到慢慢忘记亲人的样貌,甚至忘记自己的名字,到后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患病周期可达5-13年,带来的是整个家庭的痛苦。”王虹峥说,“因为人口基数比较大,目前中国的老年期痴呆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超过1200万人。”
王虹峥(左二)、王晓明查房
王虹峥告诉记者,根据统计,老年期痴呆患者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这个病一旦到了中晚期,还没有很好的药物能够治疗,但是如果能够普及宣传、尽早筛查、辅助早期训练,就能大大降低或延缓发病几率。
“作为唯一的全国性老年期痴呆领域的专业协会,我们的优势就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团队,扶贫项目选定的地区为四川大凉山,想用医学专长为参与‘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王虹峥这样表达协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夕阳红”健康服务站的初衷。
“与条件的艰苦相比,更令人难忘的是当地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
说起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协会办公室主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高秋妮老师对艰难的交通心有余悸。“那是7月,赶上夏季大暴雨,北京的飞机停飞,去时辗转天津,回程辗转上海。在普格县、宁南县分头下乡筛查培训的几个医疗专家工作组,山高路陡,时不时遇到塌方、落石,三百六十度急转弯随处可见,筛查人员仿佛每日穿梭在云端,路不通的时候真的要自己徒步爬山。”
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三区三州”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因为交通、经济等原因受限,其医疗水平、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亟须开拓性转变。
8月4日,项目在西昌拉开帷幕。
项目组人员在宁南县和普格县筛查
8月5日-15日,项目组人员分两组深入宁南县和普格县,对当地基层医护人员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障碍防控知识方面的培训,并开展了居民的筛查及宣教等工作。
8月19日-31日,项目组在西昌市社区开展新一轮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障碍防控的训练、筛查及宣教活动。
酷热的夏天里,许多乡镇卫生院的条件有限,专家们经常顶着烈日在空旷的地方摆上几张桌子、板凳便开始工作。经过多日阳光的炙烤,大家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晒伤。
“与条件的艰苦相比,更令人难忘的是当地令人感动的热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王虹峥回忆说,“集中筛查时,老人们耐心地排长队等着协会的专家给看看;入户调查时,腿脚不便的山区老人感动得握着医生的手;开科普讲座的时候,走廊里都站满了渴望学习的基层医护人员……”
“希望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工作队”
据高秋妮介绍,项目在凉山州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个月来,筛查认知障碍人群2000余人次,发放防病宣传册2000余本,填写回访及疾病知晓率表1000多份,开办科普讲座20余场,培训凉山医护人员 600余名。
接下来,项目专家组还将继续分批深入西昌、宁南、普格等地的乡镇卫生院及村寨,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障碍的筛查、义诊及宣教、康复训练,相关工作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王虹峥在普格县授课
王虹峥坦言,项目开展过程中,协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凉山州的基层医护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还缺乏基本的了解,都特别期待能够有更多针对性的培训及新技术的引进。再比如专家下去义诊只能是一段时间,项目到今年年底结束后怎么办?怎样保持持续性发展?
王虹峥说,协会与日本的有关医院有友好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计划下一步免费把凉山州一些优秀的基层医护人员送到日本去,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老年期痴呆相关护理技能。同时逐步把凉山州12个痴呆及认知障碍防治工作站陆续建立起来,让当地的专业医务人员持久地服务当地群众。
“未来,不是我们离开了凉山,项目就结束了,而是要培养基层的力量,让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扎实地继续做这个事,惠及更多贫困的人。”王虹峥说。
据悉,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夕阳红”健康服务站行动服务项目是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之一。今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重点资助社会组织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脱贫攻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原标题:“用医学专长为健康扶贫做点实事”——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实施“夕阳红”健康服务站行动服务项目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