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如何释放压力

时间:2021-11-17 09:42:14 阅读: 来源:人民网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

  【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⑤】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

  阅读提示

  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

  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

  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

  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

  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

  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对待疫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重视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度。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防控,以及病例的救治都有非常完备的方案。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冠肺炎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个人防护,坦然面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王珏说。

  安心接纳,这些脆弱都是正常表现

  “我一回到家就控制不了自己,可是我不想在孩子面前哭,显得我太不像男人。”对于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新的事件不断去触发他们的创伤。一家康复驿站的志愿者对记者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一定要哭,不要觉得没面子。情绪释放出来,才能更快地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对于更多没有感染的正常人,在疫情常态化的防控与管理中,大家既要注意防护,警惕可能出现的感染危险,又要正常开展工作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行业受到疫情冲击,有些人面临着降薪、失业,陷入双重压力中。

  因为业务量降低,徐天所在的公司已经降薪30%,平日里脾气很好的他最近总是很烦躁。看着同事和领导很不顺眼,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常有骂人甚至动手的冲动。同时他还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感觉疲倦、食欲减少、睡眠变差,总是觉得全身肌肉紧绷、难以放松下来。

  “我总是反复想很糟糕的事情或结局,觉得自己难以应对工作,自我评价下降,怀疑自己的能力。” 徐天对自己的状况很担忧。

  脑科专家郭蓉娟认为,出现这些表现,是每个人在面临突发事件时都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但是,这些反应是处于应激状态的反应,需要自己认真对待。

  她建议,要学会进行认知调整。这些情绪、行为、生理、认知方面的表现可能都是因为疫情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思维怪圈。这个时候,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原因造成目前的情况?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还有哪些事可以做?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有哪些?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认知更灵活、更实际。

  疫情常态化,需适时调整计划

  “疫情总是反复,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是个头啊?”采访中,不少人对未来表达了忧虑。

  持续的高压之下,人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专家建议,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经过近两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未来应对疫情会有更好的措施。

  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心理学认为,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人类本就拥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没有新冠疫情,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压力,人们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享受日常的喜怒哀乐。

  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心情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和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缓解内心的焦虑。

  尽管因为疫情取消了婚礼和蜜月旅游,可是黄敏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形式的缺失并不妨碍我们感情的甜蜜,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能迎来更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尹晓燕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