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曾是南太行的抗日‘桥头堡’,打鬼子不含糊。今天,靠着发展红色旅游,俺们发展经济照样不含糊!”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支部书记侯世红自豪地说。
西村乡深居太行山区,是修武县最偏远的乡镇。而黑岩村又是该乡最偏僻的村庄之一,全村人口仅120户,其中贫困人口就达42户,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用当地人的话说,在以往,这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小村庄,发展经济就是“天方夜谭”。到底因为啥让黑岩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走上致富路?
“依靠念好开发红色资源、狠抓人居环境、盘活闲置资产‘致富经’,全乡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黑岩就是一例。”西村乡乡长闫平给出了答案。
红色资源变身致富“引擎”
黑岩村是焦作地区第一个中心县委——修博武中心县委所在地,陈赓将军曾在此指挥道清铁路战役,在豫西北抗战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的红色资源,为黑岩村装上了脱贫致富“新引擎”。
黑岩村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志愿服务基地
2019年,精准扶贫进入决胜阶段。修武县将黑岩村确定为党建美学试点村,一方面用好用足上级政策红利,成功申报河南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焦作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争取资金70余万元,启动修博武中心县委遗址改造、村党史馆建设、党员活动中心建设等一期工程,另一方面,加大县级投入,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整村规划,优化改造旅游环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力推动革命老区变身发展“高地”。
游客品尝农家饭
“现在,每天至少5批游客来旅游,仅承接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党建活动,就够我们忙了。村干部原是庄稼汉,现在也当起导游和党课老师了。”侯世红乐呵呵地说。
为促进村集体收益最大化,村两委也搞起了“沉浸式”旅游体验。采购了一批八路军军服,在村内“高价”回购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纺纱机、锄头、水缸等老物件,游客换上军服或拿起老物件拍照留念,收取10元钱费用;村民们办起了“忆苦思甜大锅饭”,一边讲述红色故事,一边为游客提供小米粥、黑面馍等“革命农家饭”,每人收取20元餐费。集体经济越做越旺,村干部的热情空前高涨。
“俺村的各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将来会产生更大效益。现在集体经济强了,得想法子多办实事。”侯世红底气十足。
人居环境变身山区“名片”
西村乡也曾“阔气”过。上世纪80、90年代,依靠得天独厚的煤矿资源和石料资源,西村乡长期走在全县经济发展前列。
2016年,“北山治理”启动实施,西村乡粗犷型发展模式寿终正寝、走向终结。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村民纷纷迁出大山成了“市民”,留在山区的老农民开始搞养殖,大大小小的养殖场令原本空气清新的美丽山区变得臭不可闻。
大规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了当务之急。为此,西村乡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模式,从浅山区2个行政村入手,大力推进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并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全乡35个行政村统一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大南坡、金陵坡还先后被确定为焦作市垃圾分类试点村。针对养殖业规范发展,该乡出台“十不准”规定,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对全乡养殖户进行培训,拟定畜禽粪污清运及无害化处理实施标准,对自愿更新粪污处理设备的养殖户,给予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全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西村乡成了市民口中的“天然氧吧”、“郊区游”的首选地,绿水青山正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闲置资产变身发展“聚宝盆”
何谓“一宅变四园”?
就是把空闲宅基地和废弃房屋“变废为宝”,改造成花园、果园、菜园、游园。
作为全省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南坡村无疑是“一宅变四园”的最大受益者。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村队部被改造成“老村小馆”,装修风格充满传统气息,饸饹面、大烩菜等本地美食受到游客欢迎;荒废多年的供销社经国内驰名的碧山工销社精心打造,成了村内土特产品销售“旗舰店”,村民自产的核桃、柿子等农产品在这里贩卖给游客,收入大大增加;7间老旧民房被改造成山区风格的精品民宿,入驻价格达2000元/晚,且供不应求。
黑岩村笔直的柏油路
“空闲宅基地既可以改为餐厅、民宿,也可以改成景观节点,”该村支部书记赵小红指着村内主路说,“沿路两侧的家户把自家门前的空地种上鲜花或蔬菜,再用手工制作的篱笆围起来,或用山石垒成小造型,不需要成本,且整齐美观,种的蔬菜和鲜花还能自家使用或卖给游客。”
眼看废弃宅基地和老旧房屋成了“聚宝盆”,外迁的村民纷纷“回流”,或是把宅基地转让给开发商,或是在驻村设计团队的指导下自行改造成餐馆及民宿,沉寂已久的小村子“复活”了。
“我们将传承革命老区不怕苦、不怕难的光荣传统,擦亮‘红底色’、发展‘绿经济’,让老区人民富起来,让山区美起来!”西村乡乡长闫平信心满满。(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