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红涛 通讯员 古国凡
12月18日,寒风料峭,襄城县山头店镇杜庄村的农田里,一畦畦大葱嫩绿茁壮,一块块生姜破土而出,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喜带领村民给刚出土的生姜切叶、去泥,装箱销售。
“今年种姜‘捞’住了,亩产1.5万斤,亩产值3.5万元,比种金豆都强!”黄永喜托起两大块生姜,开心极了。
种姜效益为啥这么高?事情还得从2009年说起。那年春节,在洛阳卖红木家具的黄永喜回家过年,看到乡亲们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挣不了“仨核桃俩枣”,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过年走亲访友中,村上一些老党员找到他:“永喜回来吧,村里需要你这样的致富带头人!”镇里、村里领导干部也找他:“永喜能把村里领导好!”当年春节过后,经过选举、组织考核任命,30多岁的黄永喜成为杜庄村党支部书记。
杜庄村有987口人,960亩耕地,常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上任后的黄永喜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发展高效农业,提高亩均经济效益。
最初,黄永喜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西瓜、甜瓜、辣椒,成功后把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2013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借,流转土地百余亩,先后到上海、山东等地引进优质葱、姜品种。当时,乡亲们都替他捏把汗:“永喜,咱这里祖祖辈辈都没种过姜,恐怕不适应!”永喜安慰大家:“通过考察,咱这儿种姜也中,放心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黄永喜不仅多方考察学习种植葱、姜种植技术,每逢管理关键节点,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管理技术施肥、浇水、治虫……连续两年,他种植葱、姜每亩收益超过1万元,被乡亲们称为“葱王”“姜王”。
大家富才算富。掌握了种植技术的黄永喜,把本村和周围村庄的贫困群众吸收过去边打工边学技术。73岁的贫困户张仙,家里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活干,黄永喜就把张仙请到自家农场干活,4年来,仅在此打工年收入就有1.7万元。
来跟他学技术的人也络绎不绝,在他的带动下,全县61户群众种葱、姜1800亩,亩均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
“葱”满信心,“姜”来大干。“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建蔬菜加工厂、批发市场,对农产品精包装出售,带领更多农民发家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黄永喜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