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堤畔幸福长

时间:2020-09-24 11:36:03 阅读: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孙雅琳  冯佳志文

  “孟州处在黄河的出山口,黄河左岸千里长堤的起点就在我们村!”8月11日,在孟州市黄河文化党员干部培训中心,会昌街道中曹村党支部书记郭金山指着黄河孟州段地貌沙盘模型说。

  千里大堤,始于中曹。“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竖立在该村南头,黄河左岸大堤由此绵延了746.979公里,沿途经过温县、武陟、原阳、封丘、长垣、范县、台前,并延伸到山东省境内。

  黄河大堤南侧,由于黄河河道连年向南滚,大量的冲击泥沙淤积了大片肥沃滩地。

  出中曹村向东南的滩区前行七八公里,就来到了横山村。

      村标忆故园

  横山村是个移民村。在全长26公里的“四好农村路”——移民吉祥大道北侧的村中心广场,有一座八角亭,旁边竖着一根19.99米高的石柱,上面雕刻着青龙得水望明月。这是横山村的村标。

  “我们是1999年从新安县仓头乡搬迁到这里的,故园横山村村南有座青龙山,山头伸向畛河,与对面的月牙山相映,这就是青龙得水望明月的由来。我们的村标就是为了纪念故园。”横山村党支部委员乔玉民介绍说。

  据《横山村志》记载,横山村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移民,第一次是在明代由山西迁入新安,第二次是因为修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小浪底大坝上游35公里处的横山村,属于275米水位线以下的淹没区,于1999年6月迁移至孟州市化工镇滩区。前者为开发中原,后者为治理黄河。

  “原来的故园距离黄河有十多里地,现在我们离黄河只有1公里左右。这么多年来,我们还经常回故园看看。”村委委员沈江子说,“村标南面的大礼堂里,还放着从故园带来的纺花机、陶罐、石磨盘,为的是留住乡音乡愁。”

      新村变热土

  现在的横山村有3876口人,耕地3500余亩,在移民部门的大力帮助下,除了“入乡随俗”发展了特色种植山药基地,还从新安故园带来了木材加工、运输等产业。

  在村里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宏杉木业,负责人王凯介绍说:“以前在新安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加工木条,卖到山东的板材加工企业。现在我们也生产木工板材,年销售20多万张,销售额2000多万元。”企业还带动六七十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按工种发工资,女工每个月3000多元,男工每个月5000多元。”

  今年32岁的沈乐元正在家里翻盖三层楼的新院子,他跑运输已经8年了,现在家里有3台车,“我往山东运输板材,前天才回来。”沈乐元摸着被晒得脱了皮的脸颊说,“据我所知,村里跑运输拉板材的有五六十户,有两三百台货车。”

      河泥烧砚台

  横山村从新安故园带来的还有一个“宝贝”——2007年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澄泥砚的最特殊之处,就是它的制作原料是取自黄河的胶泥。在横山村村西头,有一个古朴的小院子,门口挂着“黄河澄泥砚传习所李伟工作室”的牌子,这个李伟就是传承四代人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如今的“掌门人”。

  “当家的出门去外地了,我和儿子在家呢!”李伟的妻子孟所子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工作室的门。靠墙的货架上和靠窗的桌案上晾着百余件砚台半成品。“这些有的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定做的,有的是外地客商定做的。晾干后,还要进窑烧制。”孟所子介绍说,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极其繁杂,从去黄河边选泥开始,还要经过采泥、澄泥、制坯、雕刻、烧制、药物熏蒸、打磨抛光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一台澄泥砚,至少需要两三个月,这不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繁重的体力活儿。

  李伟的小儿子李壮今年27岁,之前在郑州的一家篮球培训机构工作,相较于两个姐姐,李壮刚开始对这个跟泥打交道的手艺并不是十分热衷。“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这段讲话,让这个年轻人有所触动。三四个月前,他辞掉了郑州的工作回到横山村,准备在家乡子承父业,大干一番。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