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PPT

时间:2021-03-15 11:59:08 阅读: 来源:原创

 

 

 

文/宋立民

 

每年的两会,都是全国人民目光聚焦的所在。

 

作为站三尺讲台四十年的教书匠,笔者自然尤其关心与教育相关的提案。例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提出:警惕PPT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就“于吾心有戚戚焉”。

 

长期关注大学课堂的刘宁代表说,课堂教学过度使用PPT对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学生上课不再认真做笔记,而是举着手机拍PPT,下课后直接拷贝——理解力、写作能力明显下滑:“PPT只能将要点线性呈现,但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内涵往往都有整体性。

 

如果学生们只从PPT中汲取营养,那他们学到的知识将越来越碎片化,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无奈如今的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等,离开PPT已经是寸步难行,而且越做越复杂、越做越精美,费时费力不说,有时还需要学生“配合制作”或“设计表演”。

 

刘宁代表这个提案切口不大,但是反映的现象,却关乎民族素质的提升,关乎近在眼前的教育质量,关乎几亿人的切身利益。

 

话说2018年10月的一天,晚上上课——彼时我是中原一家高校的老师——讲大学语文,遇到突然停电,记得正在讲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停电之后,听到教学楼过道里不无嘈杂声,也有个别同学提议:老师,改天补课吧,放不了PPT啦。

 

笔者继续淡定,曰:接着讲,电管得住眼睛,管不住耳朵。彼时讲到《红楼梦》里的“谜语”,“真实隐去”(甄士隐),“假语村言”(贾雨村),“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即王熙凤的“鳯”)……虽然是学艺术设计的本科生,但学生大半没有读过原版本《红楼梦》,仍然听得津津有味,直到来电。

 

下课之际,笔者做了评论:第一次课,我就讲了西南联大,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陈寅恪、沈从文、闻一多、钱穆、费孝通、吴晗……有几个用多媒体的?我们现在遍地多媒体的教育,质量与国难当头之际的他们能比吗?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例如去年此际的“网课”,就是卓有成效的“应急之策”。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全世界最优秀的课堂教学PPT拿来为我所用,实在需要佩服麦克卢汉“延伸理论”的伟大、实用。

 

但是,课堂教学的要义在于“直观”,在于“心之官则思”,记笔记同时进行思考的学习方法,是没有“教育学”三个字之际已经流布四方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不动笔墨不看书”,断不可因为有了PPT而“俱往矣”。

 

笔者1999年学会打字,2000年学会做课件,积20年来的一线教学感受,觉得PPT作为“教辅手段”,在相当一部分时间、场合不可或缺,但是,用久了你会发现,除了视频音频(如新闻系的“专题片分析”)、生化专业的细菌形态、体育学的动作分解和复杂的理科课程推理过程很有必要之外,我们中文系的大部分课程,有它没它无所谓。甚至,对于PPT的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还有以下几个弊端——

 

一是排挤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主导”的前提是站在中间。教室是一架大车,教师应该立于“驾辕”的地位,纵横捭阖,统领全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那个大屏幕一旦落下,老师即刻成了“教辅”,那种压迫感,像阴天一样让人气闷。

 

二是扶持了依赖心理。如果点击鼠标、念念内容就可以把时间混过去,窃以为笔者很快能够上手文史哲经所有课程了。长此以往的结果是,离开了课件一筹莫展。一些年轻教师,一旦遇到电脑出故障,立刻上不成课,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要讲什么内容。

 

三是画蛇添足,浪费资源。笔者听过诸多老师的课,发现文史哲课程,有大部分课件,不过是把板书搬到了屏幕上,作用实在小的可怜。而“放电影”与讲述理论、解析作品毕竟不是一回事——中国现代文学课,如果讲《阿Q正传》就放严顺开,讲《早春二月》就放孙道临,课时恐怕还不够放电影。

 

四是培养了“假生动活泼”。推崇课件者辄曰“反对满堂灌”,于是要“现代化”“立体化”。殊不知1979年,吾侪上大二,恩师宋景昌先生就直接告诉大家:“不能笼统地反对满堂灌,而是要看‘灌’的是死东西还是活学问”。他是西南联大闻一多的学生,说彼时的老师教书,个个都是“满堂灌”,但是“灌”出了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是浪费资金,抬高成本。讲一节多媒体课,成本至少是几十元,因为种种原因,不少学校的教室电脑老化,配套设备陈旧,投资永远赶不上折旧。现如今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室,传统的黑板不少为塑料“白板”取代,而且不少黑板就是屏幕,投资愈发巨大。

 

六是破坏书法文化传承。回忆笔者的本科四年,高文、华锺彦、于安澜诸位先生等都是国内知名的书法家,看他们的板书真是大享受——彼时多数老师均有一手地道的粉笔字,赏心悦目。如今,“提笔忘字”已经不成立,因为粉笔常常用不上,多媒体教室的油墨笔,不少写上很难擦掉,让你吟罢抬头无写处——而且,对于师范院校学生的“三笔字基本功”,课件也时常是干扰甚至倒退。

 

七是技术复杂、刺激不断、有害环保。与“板书上屏幕”相反的是,有些课件的画面过于复杂,动画、视频、图片,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而高科技设备,哪一个环节使用不当或保养不到位,就会卡壳。同时,机器的辐射对于师生健康亦有损,制造的“电子垃圾”对于低碳、环保无益。

 

曾几何时,我们还说:进入读图时代,文字能说的,图片能说;文字不能说的,图片也能说。现在,我们不得不加以更正:图片、提纲、名句、段子、漫画……毕竟不是如今大力提倡的整篇文章的“整体性阅读”,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扎扎实实的阅读与背诵做起,从《诗经》《论语》《道德经》的理解与背诵做起。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有必要回到讲课本身,回到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本身,课件作为教辅手段,不能“异化”了教师与教学本身。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与践行者们,大有必要研讨一下:哪些课程必须使用多媒体,哪些课程课件是可有可无的,哪些课程压根儿是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所以,有必要像刘宁委员说的:“更加注重学生听、说、写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淡化PPT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中的权重,不要助长PPT带来的形式主义风气。”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