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文化产业中心 郑大文化
记录整理:朱璐璐
文字校订修改:汪振军
2021年4月29日,由河南商报举办的“复兴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专家座谈会”在郑州经开区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和各区负责人就如何深挖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实现错位发展,突出区域特色,擦亮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展开热烈讨论。河南商报总编辑马涛、副总编辑杨韬、社长助理郭小阳、采访中心副总监赵强等出席。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商朝都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郑州又是一座在近百年迅速崛起的城市,如今作为河南省会,国家中心城市,正在快速发展。如何使郑州成为全国有影响、有品位、有个性、有文化的城市,保护和建设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重中之重,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示郑州城市之美、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目前,郑州有哪些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建设郑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中原区
芝麻街双创园区是以郑煤机厂老厂区为空间载体的科创和文创的双创融合园区。郑煤机旧厂区位于中原路华山路西北方向,占地650亩,厂区改造项目中,有23.53万平方米的历史遗迹厂房,工业产业特色鲜明,有很好地改造基础。“芝麻街”名称来源于“郑煤机”拼音首字母ZMG,同时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凝聚向上力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芝麻街双创园区,带动两万人以上就业,配套设施有秀场、饭店、酒吧、咖啡厅、跑道等,分为产业园区、文化景区、商业街区、生活社区,打造成四区融合、跨界共生的生态链园区。
二砂文化创意园。郑州砂轮厂于“一五”时期建厂,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进程起到非常大的助推作用,改革开放时期助力于中国的出口创汇,1993年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改革上市公司,成为河南的标杆。“二砂”是河南省的一个宝,拥有七栋国家级文保建筑,共计十万余平米,同时是亚洲最大的包豪斯建筑群,另外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在郑州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二砂文化创意园,建有大师工作室、非遗特色展厅、二砂记忆馆等,定位于文化新高地、产业新标杆、城市新名片,打造集艺术、创意、科技、时尚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城市平台。
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1954年的郑州国棉三厂,曾代表着郑州纺织工业的高光时刻。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67年匆匆而过,这座曾经历辉煌、繁荣、衰落和搬迁的老厂,如今已经人去楼空。该厂那些作为“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郑州纺织基地代表性工业建筑,国棉三厂大门和办公楼如今被保存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记录纺织工业发展和工人生活历史的苏式居民楼。郑州市国棉三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项目是2020年度中原区重点建设项目,改造范围总建筑面积约5.98万平方米,涉及住户1019户。目前,入户调查摸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
二、二七区
二七商圈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二七塔为中心,具有悠久的商贸业发展历史。如今,二七特色商业区深挖二七商圈的四大文化:商贸文化,即德化街和以亚细亚为龙头的商场;红色文化,即二七塔和二七纪念堂;铁路文化,即郑州火车站和郑州领事馆;传统文化,即普乐园和老字号。接下来将以提升业态、优化形态、降低密度、文化塑造为理念,凝气、提质、添色三步并走,打造郑州人的精神家园、河南省消费中心、全国城市复兴典范,将二七商圈打造成河南郑州的红色地标。文化复兴方面将以凸显地标性、政治性、文化性为主,高标准筹建“二七精神纪念馆”,加快建设二七广场文化中心等项目,更好地把城市标志和灵魂立起来。振兴郑州老字号品牌,布局博物馆、历史展馆、河南非遗传承工作室,发展文化演艺、慢生活休闲、民俗体验,努力传播郑州故事,弘扬二七精神,打造郑州对外最具影响力、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
三、管城区
管城风貌协同区作为郑州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积淀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管城风貌区除了开发与利用以古城墙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外,还要深挖平等街等口述历史,发展文化创意,在手艺人、守艺人、授艺人、受艺人四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传播、传习,打造非遗产业。除此之外,邀请高水平设计师对文化街区进行设计改造,以美食作为管城风貌区的特色和差异点,打造以美食旅游街区、非遗传承品质文创街区、文化旅游街区、民俗文化展示街区、商代王城遗址创意产业街区、艺术文创体验式开放街区为主的六街六片区,传承郑州文脉。
四、金水区
金水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也是省会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创业创意产业园区等,在片区建设方面,排查、梳理、保护、修复历史遗留建筑,挖掘经济文化、水利文化等金水文化。金水区重点打造的街区:杜岭街历史文化街区、西里路摄影婚纱一条街、国基路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园区、农科路酒吧一条街、经七路茶社餐饮一条街、丰产路名吃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同时对河南饭店、河南宾馆一些历史比较久的建筑进行保护,致力于在细节上多做文章,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和特色,遵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方法,尊重民众需求,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区。
主旨发言
城市更新、文化创意和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汪振军 郑州大学二级教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关于郑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我想谈三点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城市更新的问题。现在城市发展都在追求“高大上”,当代城市发展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规模大,并且追求人口多,动辄几十、上百平方公里,人口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属于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第二个特点是“新”,许多人认为城市以新为好,以新为美,追求所谓的“现代性”;第三个特点是“同”,城市建设趋同化,大同小异,千城一面,缺少自己的特色;第四个特点是“快”,更新周期短,速度快,几十年就认不出来。现在城市的老村庄、老街道、老建筑、老厂房正在消失,从中可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历史的延续和现实的抉择成为突出矛盾。
从大规模不断消失的村庄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理念中,历史和现实、新和旧、开发和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二元对立关系,城市发展看似有矛盾,其实也需要统一,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融合无间,持续发展。融合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保护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应提到城市发展建设的日程上来。
第二是文化创意问题。在城市发展中文化创意应处在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城市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现代城市发展遵循的是西方奥斯曼的城市设计模式,追求的是大街区、大马路、大公园、大空间、大都市的理念,是钢筋水泥,是高楼大厦,是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建设模式,发挥着城市的各种功能。现代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总的来说,遵循的是功能城市的概念,它是工业化的产物,即这个城市应该容纳多少人、吸附多少产业、辐射多大范围以及主城市和周围城市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四方的、圆形的、封闭的、对称的、有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框架,很少有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今后城市的发展,可能不仅要满足各种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宜居和精神的需要。
因此,空间紧凑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田园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概念将成为新方向。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强调个性化城市、特色化城市、品质城市、品位城市,需要错位发展,保护好城市文脉,即保护过去的老房子、老建筑、老街道。只有老,才有新,新是相对于老来说的。在文化创意的大背景下,原来的“老”就变成了今日的“新”,“老”东西变成了有趣味、有味道的东西。
比如北京四合院、上海田子坊、南京夫子庙、杭州河坊街、苏州三塘街、西安回民街、成都宽窄巷子、重庆磁器口、青岛八大关、武汉户部巷等,每一个城市都保留了自己的文脉。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一个城市的“乡愁”,是城市的过去和来处。城市的发展可以有今天,但是不能忘了昨天。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就没有明天。如果我们舍弃昨天,那么明天就会舍弃今天。城市保留特色文化街区就是保留城市的文脉、血脉和命脉,这就是文化创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是郑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问题。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600年的历史。从今天看,郑州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早期的商城到1901年,1901年郑州火车站建成,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塑造了近代郑州的雏形;1901到1953年是第二个阶段,1905年郑州辟为商埠,德化街的兴起,开始了郑州近代商业崛起的历史。1923年的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成为郑州历史上一个最为重要的事件;第三个阶段是1954年到现在。1954年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郑州获得了腾飞、蝶变和涅槃的机会。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使郑州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纺织工业、铁路工业成为郑州工业的主角,也成为郑州之所以成为郑州的标志。
这三个阶段就是城市发展的文脉,说明郑州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商都文化、商业文化、二七文化、省会文化、铁路文化、纺织文化。过去我们在宣传郑州文化的时候讲“五大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和少林文化”。现在我们讲“四大文化”:“山、河、祖、国”。山即嵩山,河即黄河,祖即黄帝,河即河洛古国。“五大文化”与“四大文化”均忽略了郑州城市发展的两大文化,即铁路文化和纺织文化,可以说没有铁路文化和纺织文化就没有今天的郑州。历史不能跨越时代发展,铁路文化和纺织文化是郑州从古都文化到现代文化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和历史阶段,也是郑州城区的两大核心文化,这两大文化是郑州之为郑州的特色。
近年来,郑州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其中包括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比如商城遗址片区、二七片区、国棉三厂片区、二砂片区、郑煤机、瑞光、粮库、沙口路油脂化工厂、西里路等。郑州的城市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和郑州城市发展并不矛盾,郑州现在是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进入到北方城市的第一行列,现在郑州城市发展面临规模、人口、GDP和城市品质、文化品位、影响力、认可度是否同步提升的问题,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能否在中部达到首位度?能否克服在城市发展中经济与文化不均衡、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能否让郑州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认同?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我认为,文化正是郑州城市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在郑州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融合发展”的概念,既要保护老的,也要发展新的,强调城市的有序更新、有机更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拆旧建新,一拆了之,人为地抹掉城市记忆,毁掉城市文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强调错位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做到“生态、生活、生产”相融合,历史文化街区一定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气,历史与现实相融合。要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鲜的生命和血液。打造郑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抓住“衣、食、玩、文、商”五个字,唤醒以往的历史文化,需要“新创意、新业态、新生代、新产品、新品牌”。在对待城市保护与发展问题上,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心存敬畏,要有神圣的使命感,要有现实的责任与担当。
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肌理
寻宝花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处注册城市规划师
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八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和三千六百年的城建史,其历史久远,资源丰富,国家、省、市级文物古迹、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位于前列。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存跨度比较大,还有一些存在于地下,所以可视性资源相对来说较少。如今郑州的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城市为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文化名城保护,如何使文化元素具象化,更好地展示郑州文化,郑州城建应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点,即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线,即街区、街巷等;面,即片区、古城等。现在所谈论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是广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专业上的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政府正式公布,并对其内部支撑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文保单位,像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需要有60%的占比要求,我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是广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如果想提升郑州的文化底蕴,除了实体空间的展现,还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展现,如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历史文化街区,从尺度上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可以既具体又细致地传承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文化输出的窗口。从规划层面,自1994年郑州被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制定了多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对历史资源进行整理,梳理出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从实施层面,郑州目前推进的有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第一是郑州商城遗址,以商都文化为特色;第二是古荥大运河历史文化片区,依托于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河南段和古荥镇,以秦汉文化和运河文化为灵魂;第三是中原文创园区,以近现代工业遗产,如二砂为代表;第四是百年德化历史街区,以二七纪念塔、驻郑领事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百年商业文化和明清建筑为依托。
郑州一方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最早郑州得益于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带来的交通优势,加上周边的自然资源,如新密原煤、巩义石灰岩和高岭土等,为郑州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郑州留下了很多工业遗产。尤其郑州西郊,在老郑州人眼里,西郊是郑州工业发展的摇篮。郑州郑煤机、二砂工业园的雏形由此出现,近期发展为郑州的网红打卡地。
对于城市特色街区规划,第一是规划引领以及高标准的定位;第二是深入挖掘其价值;第三是邀请国内、国际上知名的编制单位,编制一系列保护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修缮设计等相关规划,通过高质量规划引领高品质建设。
目前郑州正在推进32个核心板块,以郑煤机为例,郑煤机是“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留有1958年以来各个时期的厂房,可以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对于郑煤机的规划,首先是文物保护规划,以老厂区、工业铁轨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建筑和自然景观得到了大部分保留,这是下一步编制高质量城市设计的基础,即结合新功能的需求进行细节改造,如墙体材料替换、屋顶处理等,这在其功能使用上也更为高效。在风貌塑造上,郑煤机和二砂均属于华山路沿线的历史遗存,一方面要追求风格上的联系和协同,另外在具体的打造上也应存在一些区别,如二砂的屋顶采用包豪斯的锯齿形外观,郑煤机是弧形屋顶,两者之间既有协同又相互区别。对于历史遗存的利用,关键是保存其文化肌理的同时通过现代设计使其活起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专家简介:
汪振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化产业智库专家、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专家库成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寻宝花,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处注册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