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金腾
历史悠久 会期最长
1949年以前,郑州城乡遍布寺庙观祠。但凡有庙的地方,都有庙会。庙会亦称“庙市”,是我国古老的集市形式之一。老郑州城内也有许多庙会,最早的是开元寺庙会、塔湾的城隍庙会,次之是南关的眼光庙会。其他如小西门外的吕祖庙会、西大街的马神庙会、关帝庙会等,民国时期就不存在了。
东大街东头的塔湾城隍庙很早就有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至十八日,会期三天。1933年郑州商会在此处举办郑州药材骡马大会,会期从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三十,会期一个月。城隍庙会与骡马大会重叠,一般人都把两个会当成了一个会,老郑州人都叫它塔湾会。
因为城隍庙建筑宏伟,会期长,规模大,最能体现郑州的古老风情,吸引八方来客,所以,各州、府、县以及城郊来赶庙会的人川流不息,接踵而至,附近河北、山东的老乡们也来赶庙会。
城隍庙会位于东大街东头北侧塔湾,那时城隍庙、塔湾一带方圆3平方公里,是不能长庄稼的盐碱地。庙会期间,人如潮涌,熙熙攘攘,到庙前烧香磕头、许愿求福的人流不断,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
清末民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通车,郑州药材行业、骡马交易生意兴旺,商贾云集。商会为扩大贸易,促进物资交流,从三月初一起在东大街的塔湾城隍庙一带举办庙会,下半年十月初一在南关眼光庙举办庙会,每年会期各一个月,但眼光庙会没有塔湾庙会影响大。
熙熙攘攘 热闹非凡
旧时,赶庙会已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人是来烧香求神的,更多的人是进行各种商品交易。会上有药材、牲畜、布匹、衣服、农具、种子、柳条荆条编织物、木耙、木锨、扫帚簸箕、凉席、草帽、蒲扇等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等。会上还有戏剧、杂耍、武术、曲艺,搭台子或地摊表演。偶尔还有卖古玩玉器、文房四宝、字画的小摊贩,价钱便宜,但假货不少,不过,内行人也能在这里淘到真品。
我小时候很喜欢赶会,会上人多热闹,可以看到吹糖人、捏面人、转糖的,可以买点可口的小吃如切枣糕、煮熟梨,还可以买到儿童玩的木制红缨枪、木马、泥哨、泥娃娃等。有一种玩意儿叫“琉璃嗝嘣”的玻璃制品,用嘴吹吸起来嘣嘣有声,非常悦耳。因为玻璃很薄,易破碎,人们常用它比喻娇气:“你连个琉璃嗝嘣都不如,琉璃嗝嘣还能吹三吹。”
大铁棚前有许多人驻足观看,很热闹。老师傅左手持火钳,从火炉里钳出烧红了的铁件,放在鱼砧上,右手持小锤,小锤敲到哪里,徒弟的大锤就捶到哪里。小徒弟不时添碳,拉动风箱,火苗窜老高,师傅掌握火候,趁热打铁。适时蘸水焠火,师徒配合默契,一件农具或生活用具很快成型。打铁人抡动锤子,火星飞溅,叮叮当当,使我看得眼花缭乱。
庙会是郑州城乡劳动人民最喜欢的交易场所,庙会开市,四乡农民,老太太、小媳妇结伴而来,扯上几尺布,买些日用品,看个杂耍儿,听说书,看大戏。游兴正浓时少不了要光顾一下可口的小吃摊。花钱不多,卖吃食的一般有一两位年龄不大的伙计,和蔼可亲,笑脸相迎。花几分钱喝碗小米粥,额外要一碟细丝咸菜,摊主也照送不误,毫无不悦之色。所以,庙会每逢开市从早到晚,游客川流不息。
我小时候在塔湾会上爱听人讲善书。讲书人身着灰袍,穿长筒布袜,黑色云头双道脸鞋,仙风道骨模样。谈吐文雅,言辞顺达,不向听众收费。他们所讲故事内容,不外乎阴阳轮回,善恶果报,听者颇为入神。虽然事涉迷信,但劝善戒恶,利于人心教化。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砖牌坊街上理门昶善堂的义工们。
牲畜交易看点 粮食买卖用斗
牲口市上马、骡、驴……样样都有,买牲口的人都是先掰开牲畜的嘴,往里面看来看去,看得很仔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在数牙口,推断马龄、驴龄。
买卖时讨价还价,不是口说而是“动手”。买卖双方人与行户之间握住手,外面用毛巾或衣服遮掩,当时,我不知道他们两人在干啥,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在用手指头在讨价还价。
集市上最好看的是买卖粮食。他们不是用秤来称,而是用斗。斗是用木料做成的像桶一样的器具,用来量粮食。买卖双方谈好价钱,掌斗人用斗将笸箩里的粮食,一斗一斗的装进粮袋里。边唱边装,唱得很好听,一斗、二斗、三斗……特别是当笸箩里粮食所剩不够一斗时,只见掌斗人一手握住大笸箩沿,另一只手拿住木斗,突然一个奇妙的抖动动作,笸箩里的粮食一下飞了起来,呼啦啦落入斗中,干净利索,笸箩里粮食颗粒不剩,看得人眼花缭乱。现在有各式台秤、地秤,我想,这门绝技手艺恐怕早已失传。
城隍巡游
郑州城隍庙有座用铁和木头雕塑的城隍爷,人们给它穿上了蟒袍、系上了玉带。木制的城隍身上暗设机关,膝盖可以活动。人们上香时,旁边的道士一按机关,城隍爷的塑像就会站起来,上香的人就以为城隍显灵了。传说心术不正的人、不孝的子孙、打架闯祸的人不敢去烧香,害怕城隍爷手下的小鬼们手中的铁链子套住他们的脖子,将他们拿了去。
这座铁木城隍由李道仁道士及其弟子们供奉。每年城隍庙会、中元节将城隍爷的神像请到轿中,全城巡游。举办大规模的城隍出巡迎神赛会,意为地官赦罪,为百姓赐福。
这一天早上,身穿黄袍,头戴王冠的城隍塑像,会被放进官轿内,由几十名壮汉轮流抬着。前有会首率领,两旁有四个道士护驾,全副仪仗执事,如金瓜钺斧等分列两旁,还有三眼火铳不时轰鸣。各种民俗表演跟随其后,如东大街的划旱船、书院街的耍狮子、南关的舞龙灯、西关的踩高跷。浩浩荡荡的百戏游行队伍,前呼后拥,鼓乐齐鸣,人声鼎沸。
巡游队伍中,有扮作马童者、有扮作囚徒者、有扮作地方鬼者、有跪道乞求恕罪者……有的则是为母行孝,故作罪犯,顶枷带锁乞求免罪而为之。那时扮作囚徒、地方鬼者多是临时雇佣的乞丐和贫苦儿童。沿途十来里,摩肩接踵,地无寸隙。夜晚出巡,万人空巷,灯笼火把,亮如白昼,热闹壮观,一直到子夜方休。
这座铁木城隍像一直保留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身上有铁骨架的城隍爷和城隍奶奶被扔进炼钢炉里,化作一摊铁水和一缕青烟,已不复存在。
郑州庙会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90年代。后来,因为庙会影响城市交通而取消了。但是,郑州城隍庙会的盛况,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