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郑州之十七——我的文学老师李辛霖

时间:2021-06-21 16:16:49 阅读: 来源:原创


 
文/史金腾
         
李辛霖老师是我郑州一高五七(丁)班的班主任,担任了我们班的文学课教学,他学识渊博,教课认真,为同学们敬仰。每当我记起李老师,他高高的个子,黝黑的面庞,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1955年,开始了新的教科书教学,新教科书是由张毕来、蔡超尘二位主编,叶圣陶先生校订的新教材。该文学课本的第一册是从先秦时期的《诗经》《论语》《左传》《孟子》《楚辞》,到司马迁的《史记》,曹植、陶渊明的诗歌等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第二册是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名家诗词华章。
       
李辛霖老师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丰厚。他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合上课本,他脱稿侃侃而谈。将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征以及作者的出身、经历、代表作品的风格作了详细介绍。使我们对这些作品和作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们很幸运遇上了这样的好老师,他带领我们学子们在中华文化浩瀚的海洋中徜徉,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兴趣倍增。
         
我小时候在乡下,躺在牛棚里的麦秸堆里听老农讲故事,那真是一种享受。期间我听过一个“叶大老棒打笸箩断案”的故事,觉得很有趣,一直记在心间。我高三那年,郑州市举行高中学生征文比赛,我根据这个故事情节,写了一篇民间传说《打笸箩》送去参赛。
        
完稿后我请李辛霖老师批改,李老师看后说,有逻辑性和阅读性,这篇文章还得了奖。后来,事过4载这篇文章在1961年9月16日《河南日报》副刊以《打笸箩》为题发表,还附有插图。此时我才明白,那是李辛霖老师早在4年前送交给了河南日报的。
        
河南日报社的编辑将我这篇高中生的作文保留了4年之久,这是何等认真负责的精神,也足以说明李辛霖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后来,我走上了行医之路,每每想起这段少年时的经厉,就想起了李辛霖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第三册的高中学文学课教材尚未出版,“反右”运动开始了,优秀的教材成了“毒草”。1957年我毕业离校,我们敬重的李辛霖老师被划成“右派”。后来我到外地上学,毕业后在外省工作,一直没有李老师的消息。
        
1987年我从湖北调回郑州老家,我迫不及待地向在郑的同学们打听李辛霖老师的情况。陈万一同学说,文革后,他在河南日报上,看到了一则纪念李辛霖老师的文章,剪下来交给了宋运生同学,但未保存下来。在这篇纪念性文章中,讲述了李老师曾是位进步记者,在文联“大鸣大放”时,有人替他签了个名而惹来的祸。
         
几年前,从曹弃疾撰写的《民国时期报业史话》一书中,我看到了有关李辛霖老师的文字记载。书中说1939年李辛霖老师曾撰文揭发官商囤积面粉4.6万袋的新闻,得罪了当局受到迫害,被迫离开郑州,远去了天水宝鸡一带,继续从事从进步记者工作。在陕、甘等地曾与常香玉夫妇相交深笃。
        
有一天,有个年轻人找到了我的工作室说,他是李辛霖的儿子。他说是郑州一中张一凌副校长,看到了我写的书中有关“文学老师李辛霖”的文章,他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了我。我才得知李辛霖老师错划成右派入狱,后回到了巩义老家,早已在1967年就去世了,去世时才50多岁。
        
李老师回到巩义老家后,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他不会种地,在巩义车站的露天剧场旁摆摊营生。我早知道李老师烟瘾大,记得他在课间短暂休息时都会走到走廊一角,猛吸一阵。他儿子说,每当露天剧场散场,我们几个孩子冲进剧场,为父亲拾捡烟头,听到这里,我的眼湿润啦!
         
文革后,为李辛霜老师落实政策平了反,李老师的孩子得到了安排,现已成为郑州一中的后勤职工,使我得到些安慰。
         
李老师,我永远怀念你。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