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金腾
旧时的茶馆
旧时老郑州的茶馆非常多,早年的茶馆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二荤馆、茶楼、茶棚,还有设在路边的茶摊。
大茶馆以卖茶为主,经常光顾茶馆的人形形色色,不同行当的人在茶馆喝茶。旅行者歇歇脚、商人们谈生意、记者找新闻,五行八作手艺的人等活儿。若找手艺人干活儿,到茶社准能找到。即便是达官显贵,当差完毕,换上便服,约上几个朋友消遣品茶聊天,茶馆也是好去处。
郑州最早的同庆茶馆、天宝茶社、升平茶楼等集中在火车站附近。二十世纪30年代,老坟岗一带热闹起来,大小茶馆几十家,著名的有聚仙、一品香、老贾、燕声等茶馆。
老坟岗的大茶馆除备有茶水外,还请各路曲艺艺人,有坠子、评书等在此说唱。旧时老坟岗的茶社多为席棚,小则六七十平方米,大则一百多平方米。一般都设有茶桌、条凳,讲究点的还设有躺椅。茶社门口张贴着演出艺人和当天所演出的曲目十分醒目。
后来,有些大茶馆为吸引茶客,备有酒菜,品茶后尚可小酌,发展成为二荤馆。
书茶馆和棋茶馆的格局与大茶馆不同。书茶馆上午接待茶客,下午和晚上请说书的、唱大鼓的来此演出,茶客们边听边看,以增喝茶的雅趣。对弈者聚精会神,只听棋子落盘声。
清茶馆以卖茶水为主。茶客中有些经纪人,他们是每晨必到,把这里当作交易场所。房屋租赁的中间人,专门打听谁家有房屋买卖或租赁,趁品茶之机进行“交易”,如能介绍成功一笔生意,可从中提取一定的佣金。
当年在西一街北头有一家得意茶楼,那是养鸟人的聚会处。每天清晨,养鸟人便拎着鸟笼到茶楼来“冲鸟”,楼上窗台前挂满了各式鸟笼。阳光初露,鸟声啁啾,茶楼变成了养鸟人的天堂。
铁路通车后,郑州辟为商埠,几条商业街衢和火车站附近的茶摊、茶社、茶馆、茶棚竞相开业,家家茶客济济。“请进”“看茶”“三碗花茶,一碗清茶”,招呼声和茶碗叮当声不绝于耳。
当时有包桌喝“花茶”的。所谓花茶,不是指茶的种类,而是主人请来一些打扮入时的女子们,陪茶说笑聊天。
1949年以后,坐茶馆的闲人越来越少,郑州的大茶馆、茶社、茶楼逐渐关张。此时大街上卖大碗茶的摊点越来越多,喝上一碗清凉的“大碗茶”,省钱解渴。
旧时的堂倌
“堂倌”是旧社会对饭馆、茶馆、澡堂、旅馆等“跑堂”人的通称,又叫“店小二”“茶房”的。
到饭馆、茶馆当学徒的是从堂倌开始,都是些穷苦人家的孩子,托人介绍才能进店学徒。学徒没有工钱,先干1~3年杂活,如和煤、烧水、择菜、刷锅、洗碗、担水等杂活。常年睡地铺、守夜,还要给东家和掌柜的铺床、洗脚、提夜壶。
学徒期满,要办谢师酒,即为“参师”,请店内的师傅、师兄作陪。参师后方可跟着师傅练手艺,学技术,没有固定薪水。学徒从参师、帮师需时3年,才能拿几百铜元的月薪,尚可以分些小费。
“宾客至上”是堂倌的宗旨,“礼貌待人”是必须遵守的堂规,要求堂倌必须做到“三声”“五勤”“一好”。“三声”是客人进店
有“请”声;客人走时有“送”声;客人叫时有“回”声。“五勤”即堂倌要“脑勤”“眼勤”“嘴勤”“腿勤”“手勤”。“一好”是要保持堂口清洁卫生。
要当好一个堂倌,还要有应付各色人等的本事。即使遭打挨骂,也不能还口还手,即使满肚子是气,仍要笑脸相迎。
曾在老郑州饭馆里干过多年“跑堂”的老人,一提起在旧社会当堂倌的生涯,就会滔滔不绝地谈起他们当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
饭店的堂倌分为里堂和外堂。外堂站在堂口位置上,衣冠整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相逢面带笑,全凭嘴一张”。随手把搭在肩上或手腕的毛巾取下,擦抹桌椅板凳,请客人入座,端茶送水,笑脸相迎。
所谓“响堂”,就是堂倌们要会唱、念、喊、报,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的。善叫者声调悠扬悦耳,堂倌高唱着客人点的菜肴及茶名,与客人密切沟通。
包宴席的服务程序更是复杂,要求严格。首先要铺设餐台、茶座,安置好主宾位置,主宾座席要面南或面门。上菜时以左手托盘,掌心放空,姿态大方,走步轻盈,动作利落,不时送上热毛巾。客人走后方可收拾桌椅台面、打扫卫生。
招待客人中的上层知名人士,要做到服务热情、周到、礼貌,使之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待当地的镇长、乡保甲长等头面人物,领堂入座,点菜时高唱行业暗语“关照”,菜肴做好些,量足些,热情服务,切不可得罪他们。
最难招待的是一些地痞、流氓、混江湖者,这些人图得是菜量多,少花钱。有时还赊账,甚至借酒闹事,若没有点胆量和清醒头脑是难以应付的。打工出力者进店吃饭,大多是要些肉丁、肉片、回锅肉等实惠的菜肴,一般不买汤菜。向厨房用行业暗语打招呼“带壮”。意思菜量要大些,饭要盛满些,额外送碗清汤,让他们吃饱、喝好,求其下次再来。
茶馆的堂倌训练有素,更是要求严格。不仅要应承周到,且技艺纯熟。他们右手执一把大铜壶,随时应喏,人到壶到,人站在桌边,对准茶碗倾倒开水,只见壶嘴猛一向下,再一抬头,茶碗刚好九成满,无一滴水洒落或四溅。
旧社会茶馆、饭店都是私家经营,掌柜的说一不二。做个堂倌,既要有一定技艺,又要满脑子的生意经。要想干得久,必须听话,努力干活,不惹事,为店主效力,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解雇。那时有一句俗语叫“堂倌的锅支在掌柜的脚面上,说踢就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