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旧事之三——硝 滩

时间:2021-07-05 15:42:31 阅读: 来源:原创

 

 

 

文/上善史金腾

       

在郑州老城区东北部有个地方叫硝滩的地片,郑州人都知道。“地片”一般是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常常没有严格的地域界线,是指某个地理或人文的自然实体,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呼。

         

郑州历史悠久、绚烂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变迁,尤其是现代城市规模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郑州的某些“地片”所指的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地片”叫起来顺口容易记,成为老郑州人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地名不寻常,沧桑名里藏”,硝滩展现出的郑州古城历史的久远,早已成为老郑州的文化名片。

        

据传,很久以前,郑州城北门内就是北大街,住着几十户人家,靠农耕为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郑州东城外广大地区地势逐渐增高,这里成了低洼地区,土地盐碱化,田园荒芜,村民们被迫迁往他乡,这里竟成了一个无人居住的盐碱滩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盐疙瘩的不毛之地。

        

郑州在隋、唐、宋时期开始兴旺,来自西域的商人、使者、传教士、工匠、学者往来于郑州,有部分人就在此地落脚为生。

        

唐武德四年(621年),郑州建城垣,筑城门,修街衢,北城门是拱辰门,城门内这条大街曾叫清平街(即北大街),在打通紫荆山路北大街只剩下半边街道。从此,北门内成了以回民为主的民族杂居地方。路西一带叫回回巷,东北城墙内北大街路东为唐胡同,后来,这片不长庄稼的盐碱地被人们叫作硝滩。

        

当时硝滩一带建有十几个淋硝的泥池,池子呈长方形,有小半间房子那么大,1米高左右。池子旁有口为淋硝而打的水井,水很苦,不能喝。在泥池一端的下方,埋有一口大水缸,是用来接盛淋下硝水的。

        

土法淋硝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将富含硝盐的土地上用铁耙将土耙虚,然后再用小石磙将土轧平。半个月后地面就泛出一层白霜,将白霜的土收集起来放入池中,并用井水浇灌至九成满。硝水从下面慢慢渗出流入缸内。渗淋出的硝水像浓茶一样,检查硝水质量的办法很简单,是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硝水缸里,如果鸡蛋能漂起来,就说明硝水质量好。

        

淋硝池旁垒有一个大火炉,上面放一口头号大铁锅,将淋出的硝水倒进锅里用大火煎熬。等锅里的水熬得快干时,上边出一层白色结晶,那就是硝,并可将盐分离出来。一口大锅一次约出硝五六斤,出十三四斤盐。

        

此地有家宋姓老户,祖上留下了三亩地,土质含硝多,不长庄稼,多年来,宋家就在此地取土熬硝为生。州官同意宋家免交皇粮,条件是要把熬出的硝全部卖给公家,因为硝是做火药的原料。盐是熬硝的副产品,可以食用,战争年代解决了买不到海盐的困难。

 

当年这里贫穷人多,小孩们拿起小扫把,去路边或墙根扫点硝土,送到淋池,换一些买纸、笔的零花钱。

        

北大街硝滩一带硝地多,干熬硝的人也多。解放后北大街出产以熬硝为基础,建立了化工厂,一直干到1958年。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硝滩里的积水坑被填平,硝滩的地垫高了,修马路、建医院、学校、工厂、商店、住宅,逐渐把硝滩的地占完了。

 

硝滩不再出硝了,传了多少代的人工熬硝业从此结束了。但是,硝滩却成了郑州市的一个地名,这个地片永久被人们记在心里。过去在管城回族区的商城路中段,曾有个叫硝滩站公共汽车站。因此,知道硝滩的人不少,但是,可能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古老的土法熬硝是咋回事。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