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郑州》郑州民俗之三一一春节

时间:2022-02-07 16:06:10 阅读: 来源:原创

 

 

 

作者/史金腾

 

 

除 夕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数着日子准备过年,时间过得特别快,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一一“除夕”。这一天,人们挂神像、迎新春、放鞭炮。

 

除夕夜吃饺子是郑州人的传统习俗。旧时冬储菜只有白菜丶萝卜、大葱等。所以,那时饺子多以萝卜、白菜、大葱、猪肉或羊肉馅为主,穷苦人家也会“回家称下了二斤面”,包顿饺子过年。可见在百姓中,过年吃饺子是多么的重要。

 

饺子还取其新旧交替之意,吃饺子蕴含着团圆、合欢、兴旺。 有的人家在饺子馅内放一枚硬币,谁吃到了就寓意着来年运气好。为了过年吃得丰盛些,常把各种好吃的食品留在春节时享用。

 

郑州辟为商埠后,经商和务工人员渐多,南方人过年爱吃年糕、糍粑、火锅等习俗也被带到了郑州。

 

过去郑州没有电灯,夜晚漆黑一片,除夕夜各家各户挂上灯笼,将室内、室外、庭院映衬得特别明亮。

 

过年家里要炸各种食品,摆在桌子上放凉,贮备起来,准备接待来客招待亲朋好友。孩子们时不时抓几个尝尝,不到吃饭时,肚子已经饱了。平时最爱吃的饺子,此时也吃不了几个。

 

我小时候听大人说,大年三十守岁福到,我就强打精神,但不久还是在大人怀里睡着了。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花灯高悬,爆竹连连,煮饺子、摆供香、祭祖先。大年初一“男不拿笤帚,女不动针线”,“骡马歇一”,连牲畜都要休息一天。

 

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裳,第一件事就是拜年。堂前点起大红烛,摆上糕点、水果,依长幼辈分,拜天拜祖先。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祝贺又增长一岁。旧时给长辈拜年多行叩头作揖礼,后来多行鞠躬礼。

 

正月初一,全家团聚午餐家宴,品尝酒水和菜肴。吃开年饭,讨个开年大吉。

 

黄河大鲤鱼是郑州特产,旧时郑州人并不爱吃鱼,只是取年年有余(鱼)的谐音美意,吃鱼成了过年不可少的一道菜。

 

各地来郑经商的外埠商人、眷属与郑州人长年相处,入乡随俗,受郑州人过年节的影响,也喜欢吃面食饺子了,郑州人慢慢地也喜欢吃大米饭、甜点、年糕、糍粑、火锅等。可见老郑州人的年俗食风也在渐变中。

初一到初五, 孩子们给同村长辈们拜年,都会给点花生、大枣、核桃、柿饼,孩子们常在一起比谁接受的礼物多。

 

老郑州人有邻里之间相互“拜年”的习惯,农村还有同族长辈带领本族亲属,挨门挨户拜年,说一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的吉祥话。

 

 

拜年是一种礼仪和美德,走亲访友,增进友谊,联络情感。给有恩于自己的、欠情的人拜年,还要带上礼品。平时有点小过节的人,年节时走动一下,很快就会雾消云散。

 

有些地方也有些特殊的习俗,如城郊农村如袁河一带,有大年初一趁天不亮,到地里拾谷茬的习俗(谷子收割后留到地里的根),必须在天亮前赶回家。“大年初一拾麦茬,金子银子往家里爬”,据说如果天亮了,正往家里爬的金银会被别人发现、捡走。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丈夫跟随妻子,带着儿女,提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新女婿有重礼三年的规矩,女婿要送上条子肉、馒头、点心等礼物。娘家会在中午用最丰盛的饭菜、美酒招待女婿,女儿须在晩饭前回到婆家。临走时,姥姥会给外甥送一个枣山(枣馍)带回家,立着摆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等到正月十五吃。

 

老郑州人有初三上坟扫墓的习俗,这天不走亲访友,年节前后人很劳累,可以在家休息一天。初四是父母回访看望出嫁闺女的日子。初五又称破五,有送年的意思。过了初五,就可以打扫卫生倒垃圾了。

 

初五商店开门营业,农民计划春耕。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商家大户都非常重视初五,举行接财神、敬财神的活动。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