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金腾
冯玉祥生于1882年11月6日,原籍安徽巢县人,寄籍河北保定,民国时期爱国将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48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因主张国共合作受蒋介石排斥,1946年以考察水利为名,被迫出访欧美。1948年7月,他受邀回新中国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而罹难,终年66岁。
冯玉祥赶走盘踞河南八年之久的赵倜,任河南督军。冯玉祥深受河南人民拥戴,吴佩孚怀恨在心,疏通北京政府,于1922年10月31日,以任命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为名,从而挤走冯玉祥。
冯玉祥于1923年接受孙中山民主思想,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故宫。1926年赴苏联访问,受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影响加入国民党。他欢迎孙中山北上主政,接受李大钊“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建议,五原誓师,组织国民联军支持北伐。于1927年5月1日被任命为革命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率军下秦陇,出潼关,定河南,势如破竹。1927年5月底,率20万西路大军,一举拿下郑州,实现了西路北伐军与南路北伐军在郑州胜利会师。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开始了二次主豫。
冯玉祥两次主豫为郑州做了许多实事。他禁烟、禁娼、禁赌、戒奢从俭、生活朴素,没有官架子,他爱护官兵,军纪严明,励精图治,深受河南人民拥戴。
冯玉祥军队的司令部设在郑州,他常在郑州工作生活,有许多他的故事在郑州流传,所以,几乎所有的老郑州人,都能讲上几段关于冯玉祥的故事。
我对冯玉祥的印象是我小时候从我母亲的讲述中得到的。1927年6月,国民政府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第二次主豫期间,此时我母亲正在开封女师读书,聆听过冯玉祥的演讲。她说:“冯玉祥夹着棉大衣,挥动右手,声音洪亮,感召力强。演讲结束,带领大家呼口号.“打倒列强!强我中华!”
冯玉祥将军主豫进郑州
1927年6月9日上午,郑州民众在郑州火车站举行欢迎冯玉祥将军大会,众官员聚集在站台上迎接,在万民期待中,一列货车缓缓驶进站台,冯大将军却从后面的货车车厢里走了出来。冯玉祥身着棉布军服,一米九五的大个子,肩背一把黑伞,腰间束一根皮带,从容不迫,向站台走来。冯玉祥检阅仪仗队后,伸出大手与欢迎他的各界人士和群众亲切握手。在车站广场上召开欢迎大会时,一些上了年纪的群众大声喊着“冯督军!”、“冯大帅!”、“冯将军!”冯玉祥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整个郑州火车站都沸腾啦!
1928年在火车站广场上,修建了一座北伐革命胜利纪念碑,抗战时期毁于日机轰炸。
冯玉祥写对联羞煞汪精卫
1927年4月12日,蒋个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4月18日,汪精卫秘密到武汉,“宁汉分裂”,宣布与将介石决裂。蒋、汪双方都在争取拥有重兵的冯玉祥。1927年6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带领孙科、于右任、唐生智、何健等要员到达郑州,在陇海院与冯玉祥举行郑州会议。
郑州会议期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会谈,每次开会冯玉祥都是准时到会。这天,冯玉祥等了许久迟迟不见其他官员到场,于是他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下联是:“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横批:“官僚旧样”。这副对联使武汉国民政府的高官们很没面子。汪精卫的目的没有达到,且怕生变化,仓促返回武汉。
冯玉祥夜晚巡视“被抓”
冯玉祥主豫时,司令部驻扎在郑州南菜市街华美医院的基督教浸礼会。当时郑州的土匪强盗多,常夜间出没,冯玉祥为了城市治安,发出了告示,夜里十二点后郑州城内戒严,遇有可疑人,巡逻队送到司令部拷问。
有天夜里,冯玉祥身着便服,独自一人外出巡视。行至南大街南城门下坡处,驻足观望,被守桥岗哨的士兵抓住,并捆了起来,押送往司令部。此时,迎面走来了查岗的警卫连连长,一看押送的是冯总司令,严厉责骂那个士兵:“你真瞎了眼,连总司令也敢抓!”冯玉祥连忙制止说:“他做得对!”第二天冯玉祥提名表扬了这个士兵,并提升他为司令部警卫连副连长。
坐人力车
有一次,冯将军外出巡视,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大雨袭来,人们奔走避雨。东大街上“拉洋车”的老赵,拉着空车往家里跑,看见一位军人在泥水里疾走,嚷道:“老总,坐车吧!”军人得知顺路时坐上他的黄包车。在路上,军人问起老赵的家庭情况,老赵发牢骚说:“家有老娘、妻儿四口,靠我一个人拉车养活,每天收入不了几个钱,每月还要交车租金。生活本来就困难,老冯的军队来了,好多人不敢坐车,收入更少……”话中还夹杂些谩骂声。冯将军聆听不语,车子拉到司令部大门口,军人下车时给了老赵两个银元,并说:“拿回家买面吧!”老赵见军人走过大门,站岗的士兵向他敬礼,上前打听,方知坐车的军人就是冯玉祥总司令。回想自己刚才发的牢骚,看看手中的银元,老赵回家告诉母亲和妻子,全家都很感激。从此,他逢人便说:“冯总司令好!”
写白话诗
有一天几个兄弟(旧时对当兵的称呼)请假回家探亲,这时,冯将军看见窗外树上有鸟在搭窝,心有感触。士兵走后,冯将军顺手写了一首打油诗:“鸟爱窝,不爱树,树若倒,没处住,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若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
此时,刘副官进来看见此诗,认为是个好教材,就抄写到黑板报上,激发了广大士兵们的爱国热情。许多士兵打消了请假回家的念头,并向家里写信寄钱,告慰父母、妻子。
女子放足
妇女缠足始于五代李后主年代,他令宫嫔们缠足,这种陋习一直被沿用下来。妇女在封建社会以足的大小论美丑,如不缠足,就会被人耻笑。形成了“三寸金莲”畸形审美观。女子从五六岁开始,用裹脚布裹紧,使四个脚趾内翻弯入脚心,使足呈尖状。站不住,立不稳,行动困难,“三寸金莲”竟成为“娇娘”的标准。 妇女若不缠足,被叫做大脚女人,甚至找不到婆家,给妇女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五四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缠足,全国掀起了“放足运动”。但是,千年陋习积重难返,放足运动并不彻底,城乡仍存在有缠足现象。
冯玉祥主动发起放足运动,在郑州城乡张贴宣传画,印发冯玉祥三幅亲笔画。
第一幅画了一只正常的足,上写“父母所授”;第二幅是缠足而形成的锥形脚,上写“世界怪物”;第三幅是因缠足所致的畸形脚骨,上写“死有余骨”。人们看到此画,都会为缠足者寒心。并张贴不与缠足女子结婚的标语。妇女们纷纷开始放足。
据《郑州民俗》一书中记载:“责令郑县俱乐部主任王泽民代督县境内妇女放足,聘请开封女师毕业生赵梅贞,担任俱乐部副主任。赵梅贞邀请同学张淑贞(作者注:我的母亲)等召开放足动员大会,成立放足委员会,宣布妇女全部放足。上世纪30年代,郑州城乡基本上形成了妇女放足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