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学专家杜鹏:不要给“空巢老人”贴标签

时间:2016-04-08 10:03:27 阅读: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杜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所长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布《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仍呈现低龄老龄化特征,空巢老人近五成,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使用率较低,城乡养老设施覆盖率存在较大差距。近日,记者对该调查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进行了专访。

  中国青年报:不久前,您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这个调查是如何进行抽样、分析的?

  杜鹏:我们的抽样过程依托的是“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这个调查抽样已经进行了10年时间,是全国有代表性的一个抽样。我们联合了全国25所高校,来共同分区域完成。调查样本分布在全国134个县、区,462个村、居,最终获得11511份个人问卷有效样本、462份社区调查问卷。

  另外,这个调查本身是设计成一个追踪式的调查,每两三年我们会进行追踪,对他们的健康、家庭、观念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时代变迁,看老年人自身的改变对老年人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

  中国青年报:调查中,目前空巢老人占比近五成,您怎么看这个结果?

  杜鹏: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空巢老人是否就是“问题”?我认为不要给空巢老人贴上标签,说他们就是问题。

  事实上,空巢老人比例的升高代表着现在居住方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在发生迅速的变化,这必然会影响到家庭,特别是居住方式的改变。一方面生育数量减少了、独生子女增加了;另一方面,可能还存在社会的劳动力流动。

  另外一个让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的原因是家庭观念的变化。现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由于起居时间、饮食习惯等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有些年轻人不太倾向于跟父母住,还有很多父母也不太愿意跟子女一起住。

  因此,在空巢老人里面,要分清楚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有些老人是可以自己生活得很好的。但有些空巢老人面临着长期孤独、需要照顾等问题,周边却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这是最值得关注的空巢老人群体。

  中国青年报:面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社会应该如何应对?

  杜鹏:首先,社会要认识到这样一种变化,要弄清楚社会需要改变的东西。比如,将来子女在父母养老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他们的父母可能有养老金,在经济上不需要特别多的支持,但在精神上却需要子女支持。将来父母可能需要一些养老服务,子女可以给他们出主意、购买服务,并监督服务质量。这并不是说子女就不管父母了,这是一种孝心的延伸。

  其次,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养老机构,人们应该考虑的是老人在哪儿能得到最好的照料。如果不能在家庭里给老人提供好的照顾,把老人送到一个比较好的养老机构里,老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不等于子女不孝,从以往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最需要照料的老人中,更多的是老人主动选择去往养老机构。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沿用过去的家庭照料方式,很多人是不能承担的。将来养老一定不是单纯依靠子女数量的多少,而是更多依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有了这些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撑,才能缓解养老压力。

  中国青年报:国外的空巢老人状况如何?他们是怎么做的?

  杜鹏:欧美国家的空巢老人大概占到70%~80%,他们已经形成了老人倾向独立居住的传统。老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解决,所以他们能更好地保持生活的独立性。但当他们需要医疗、需要照顾的时候,周边就有这样的资源。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子女也轮流承担着这种责任。

  欧美国家的空巢老人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通过几十年的制度发展,人们已经很明确将来养老的路径是什么,所以他们也就比较容易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情况下,选择一种合适的养老方式。

  而我国处在迅速的变化中,一方面是我们的家庭结构在改变,社会在老龄化;另一方面是有许多政策还处于转变过程中,很多人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焦虑。所以说现在人们对养老的担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焦虑。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有哪些好的养老尝试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杜鹏:比如社区服务,包括日间照料中心,我觉得是必须要通过法律法规落实的。从法规制度的角度,需要规定应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提供什么样的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人员应该如何保障等。对于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家庭成员可以获得政府购买的护理培训。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社区养老模式。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推行《社区服务法》,逐渐把资源放在社区,使大多数老人能够就近得到帮助。中国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是在社区里面,怎样能够让老人在社区里尽可能延长居家养老的时间,是社会各界值得努力的方向。

  此外,养老服务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因为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农村。在补短板的过程中,如何在财政、人员投入上,真正做到均衡,也是需要考量的。

  我曾在河北的农村见到,有些志愿者会组织村里留守老人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和正月十五一起吃饭,所有饭菜由当地志愿者购买、烹饪,老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对于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很有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政策和引导,使民间的力量发挥出来。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