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盆里混杂的饭菜,是老人这两天的食物。除了恶心,小聂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小聂是一名社工,目前所服务的项目恰好跟空巢老人有关。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济南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3.17万,占全市总人口19.68%。这也就意味着,每五个市民中,就有一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在这其中,空巢老人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
“这一代子女,不少漂泊在外,远离老人,有孝不能尽。”小聂他们这些社工,唯一能做的,就是替这些儿女去看看父母。
独居养老
“家里常备救心丸,才觉得安心”
暖色:服务人员每月来家干30个小时
夕阳坠下,封素兰独坐在多年前添置的老式沙发上。家住和平路33号的封素兰,今年81岁。居委会田道艳来看她,老人连忙从沙发上起身,蹒跚着走过去拧开了那扇不太好开的防盗门。封素兰有儿有女,四世同堂,一大家子16口人,但她还是一个人生活。
“原先老伴有退休金还好,这两年老伴去世,我得了食道癌,二女儿又得了乳腺癌,二女婿也刚没了。”封奶奶开始抹眼泪,生活的打击一个接一个,“孩子家也不容易,别再给他们添乱了。”
封素兰说,儿女们如今也都五六十岁,都有各自的家庭,因此不能常来看望自己。尽管自己孤身一人,也不算难熬,看看报纸,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她最担心身体再出问题,“家里常备速效救心丸,才觉得安心”;每天固定出门遛弯儿,但肯定走不远,她担心摔跤,这几年她从未独自一人晚上外出过,“摔着就骨折,儿女没时间照顾,请保姆又太贵!”
近两年,济南历下区出台居家养老政策,确保困难老人纳入服务范围。对8类困难、高龄服务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人进行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护理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时间也分每天24小时至每月20小时5种类型。
所幸,作为和平路社区11名居家养老人员之一,封素兰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关怀,服务人员每个月来家里服务30个小时,帮她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也会跑腿买买药、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居委会的人,还有几个小社工常来看我,挺好。”田道艳每次来,封素兰总有说不完的话。
公寓养老
“主动跟儿女提出,进老年公寓”
暖色:入住一周就适应了,挺舒心
孙奶奶与滕奶奶入住济南燕柳公寓后同居一室。齐鲁壹点 记者 崔岩 摄
84岁的滕奶奶,平时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她喜欢趴在阳台窗口,盯着楼下偶尔经过的人。只要看到熟人,她就从楼上喊住对方,聊几句。
滕奶奶的梦想并不大,她想有个人说说话。于是,她主动跟儿女提出,要进老年公寓。这不,刚刚入住济南燕柳老年公寓一周,她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住得挺舒心。
丁淑娟是燕柳老年公寓的护工,每天都会为老人洗脸、擦身,喂饭、喂水,换洗床单,帮助老人康复。
“一天三顿送到床前,屋里有电视,想洗澡、洗脚有人帮着洗,还不嫌弃。最主要的,可以跟老伙计们一块儿打打麻将,聊聊天,不寂寞。”滕奶奶说,人老了,就想有个人说说话。
滕奶奶同屋室友是83岁的孙元玲,她们相处很融洽。
孙奶奶也是自己找的老年公寓,今年元旦就住进来了。“为什么不跟孩子住一起?”“这里有人说话,自由点。”老人说完,移开了目光。“跟孩子没法相处。”孙奶奶说这话时,眼角泛着泪。
孙奶奶的晚年充满了孤寂,只有读读报纸、与邻居聊聊天这两件事还算快乐。尽管委屈,但她不敢离开孩子一个人住,怕夜里犯了心脏病没人照顾。
如今的孙奶奶,和其他59位老人一同作息饮食,每天读书读报,和其他老人聊天,或者在公寓活动室做一些康复运动。她的饮食作息也被公寓护工照顾得很周到,孙奶奶说,这才是她想要的晚年生活,她想一直在这儿住下去。“有些人父母过世早,现在想尽孝道,都没有机会。真的,孝道不是责任,而是机会。”一位护工如是说。
托老所养老
“来和老街坊玩玩,心情好”
暖色:能一起拉拉呱,中午一起吃饭
2013年,山东首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落户济南,自此济南的老人又多了一种养老模式。
“孩子上班,自己在家闷得慌。”“来打打牌、跳跳舞,和老街坊玩玩,心情好。”“心脏不好,孩子上班,怕我出事,待在这里放心多了。”“参加一些小比赛,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位于甸柳新村二居的长者日间照料中心,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每天都有五六十位定期活动的居民。社工韩凤丹,是运营该中心工作人员之一。“日间照料中心相当于托老所,白天老人们聚在一起娱乐。”韩凤丹说。
采访中,听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历城区曾有一个老年人总是打110,就因为身边没人和他说话。他觉得打了110就有人上门来见面说话。解决精神上的空虚问题越来越是个难题。为此,民政部门在社区里建设的日间照料中心都设有“话吧”,为的就是让老年人有个能诉说的地方,一起拉拉呱,还能一起唱歌跳舞,中午一起吃饭。
记者从济南市民政局了解到,济南已有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余家。“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有2105户居民,800多名老人。”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党委书记崔秋红说,很显然,机构养老装不下这么多老人,必然得依靠居家和社区养老。
崔秋红介绍,“我们的养老事业,还要立足于居家养老,一方面情感因素使然,老人不愿离家;另一方面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辖区空巢老人70多位,其中35位需要入户服务的老人,基本都在80岁以上,处于独居空巢状态,或者身体患病行动不便。”韩凤丹她们会对老人进行分级,每周选择四户入户服务,去做健康访查,对于弱势老人他们的入户频率更高。
面对老人的寂寞,韩凤丹颇感无奈,却又暗暗发誓,“以后一定把父母接在身边,好好地照顾。”
居家养老
“脑血管不好,很怕一个人呆着”
暖色:九点没出门,传达会打电话问问
马德辉老人开玩笑地说,这一袋包子够吃一天了。齐鲁壹点 记者 崔岩 摄
虽然一个人的日子有点冷冷清清,但每天老戴仍会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遛弯、买菜,爬爬千佛山,假装像别的老人一样悠闲。
老戴唯一的儿子不在身边,老伴退岗不退休,依然在外出诊。70岁的老戴就有些寂寞了,“能用‘空巢’这个词吧?”老戴半开玩笑地说。老戴说,多年前,他患过脑血管疾病,多亏当时身边有人救助及时,没留下后遗症。但自此以后,就很怕一个人待着。
为防止自己在家出意外,老戴嘱咐院里传达室的刘红伟,若早晨没看到他出门,一定要打个电话给自己,看看是否“安全”。自此以后,只要九点钟没看到老戴出门,刘红伟就一定打个电话,或者去家里敲敲门,确保老人安全。
老戴所居住的文化东路141号院,70%以上的居民是老年人。传达室门卫刘红伟是个热心肠,在不在她职责范围内的大小事她都要管一管,帮一帮。
老人腿脚不便,她要扶一把;老人子女不孝顺,她要教育一番;独居老人,哪天没看到他,刘红伟的电话就会打到家里,看看有没有意外;她还随时盯着空巢老人家,要是去了陌生人一定会上前询问。
“前几天,院里马德辉老人家去了个年轻小姑娘,我跟了人家一路,老人开门跟我解释说这是送快递的,我才放心。”刘红伟正半捂着脸羞笑,恰好看见马德辉老人拎着几个水煎包过来了,“一天的饭,够了。”
“别光吃包子,喝点稀饭。”刘红伟嘱咐着。
回过头,却有些哽咽。“我们老了,孩子能在我们身边吗?是否现在就该打算好,老了去哪儿养老?还是让孩子就在身边找工作,守着两个老人?”
没有人告诉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