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1-05-10 12:12:53 阅读: 来源:原创

 

 

作者 胡振华

 

人生的路说长就长,说短就短。走在这条长路上的你,自觉不自觉地认识接触了许多的人:有的同行许久,有的擦肩而过、有的从此陌路、有的期待重逢……于是,便有许许多多的名字如一粒粒裹着故事的沙子在脑海中沉淀下来。一旦思绪的波涛涌起,这些名字便会带着它们的故事翻腾到记忆的闸门前,用它那不可阻挡的力,冲破尘封,鲜活地显现在眼前。

 

那是小学的一位同学,她的名字叫张豫西。写到此处,她那笑眯眯的模样便浮现出来。她个子不高,小脸胖乎乎的,说话慢声细语,脾气温和,几乎没见她着急过,很有礼貌。偶尔受老师批评,眼圈红红的,但泪珠绝不会落下。同学之间有些争执,常常是她一笑了之。

 

豫西的父亲是一位军队干部,部队调动,一家人便随着转移。豫西说她出生在河南的西部地区,父亲给她起名叫豫西,其妹生在开封,便顺理成章地起名豫东。后来,豫西又有了两个妹妹,虽然生在开封,却也依次起名豫南和豫北。

 

我们同学时,豫西一家住在三圣庙门街的一所院子里。院子离我们学校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吧。但去过她家的同学并不多,大概因为那所院子是部队的家属院,有保密的要求吧!我却是个例外,因为我是班长还是因为她刚转来时功课跟不上,需要我的帮助,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我去过她家很多次。她的母亲文雅而有气质,把我这小孩子当客人招待,请我吃糖吃瓜子,这是在别的同学家享受不到的待遇。我和豫西一起做功课时,她将几个孩子带出去,绝不打扰我们。家属院院挺大,一进门是两棵石榴树,我还吃过树上的石榴呢!

 

豫西学习很刻苦,很快就将转学拉下的功课追了上来,扭转了2分3分的学习成绩(当时是5分制)。4分多了起来,5分也时不时地跳到了她的作业本上。一学期后,她就被选为了小组长。

 

上中学后,因不在一个学校,便渐渐失去了联系。前两年偶尔在报纸上看到张豫西的名字,好像是省里某个部门的领导,第六感觉得那就是她,但苦于无法联系。豫西这名字在我脑海里这么深刻,以致我在自己的长篇小说《福奶奶和她的啾啾鸟》中还为小说里的人物起名为豫西豫东呢。

初中时,我有位同学叫王渡江。一个女孩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当然有故事了。渡江的生日是1949年4月22日或者是23日,记不大清了,但她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那天出生的应该确信无疑。渡江的父亲是位军官,我猜他或许是百万雄师中的一员。经历了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取得了胜利,妻子又在这天为他生了个女儿,双喜临门,太有纪念意义了。就给女儿起名叫渡江吧,让她永远铭记这一天。

 

许是渡江那天有一种气场感应,渡江长得粗粗壮壮,脸色黑红,很健康的那种,像一门小钢炮。印象深刻的是她跑得特别快,有着超强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六十米女同学一般跑九秒十秒的,她跑了八秒八,已经接近实验中学的校记录了。每逢开运动会,渡江总能为我们班争一两个第一。

 

渡江待人诚恳,乐于助人,调来我班没多久,就被选为副班长,威信挺高的。考高中前,许是她父亲工作调动,她就转学了。五十年了,至今没有她一点儿消息。但我相信,渡江不管在哪里,都会生活得幸福而快乐的,因为她是那样一位充满自信的女孩子。只想殷殷问一句:渡江,你在他乡还好吗?有空请回河南来,这里有许多老同学想见你呢!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里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战斗队,几个人十几个人大家观点一致,就可以刻章、做臂章、要办公室组成战斗队,不同学校的人也可以因为观点一致而建立联络站。那时候,我们战斗队派我进驻一个联络站,里边有四五个人吧,其他人的名字都忘记了,只有一个叫刘根生的,许是因为他的名字特别接地气,所以竟然到今天依然记得。忘了他是哪个学校的了,只知道他家住在开封南关一带。刘根生长得人高马大的,性格特别爽朗,爱帮助人。是那种女孩子怎么撒娇都不会生气的人。复课闹革命时,我们就各自回校了。听说刘根生后来参了军,同学给了我他的地址后,还通了几封信,再后来,就断了联系。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彼此就是站在一起也认不出了吧。还有人说,他已经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果真如此,怕是他坟茔上的草已经好高了吧!

 

(此文发表后,刘根生竟然通过编辑部联系到我。见老友依然健在,喜极而泣。写就的文章也不再改了,就让那挂牵那关怀留在字里行间吧)。

 

1968年我被分配到郑州国棉四厂细纱车间当挡车工。虽然挡车工的工作很简单,巡回、换粗纱、接线头、清洁机台再巡回、再换粗纱、再……一个熟练的工种而已。但手的快慢却大相径庭。有的挡车工干起活来,干脆麻利快,挡车像是闲庭信步,我就不行了,属于手头慢的人。刚接班时还好,几个小时后,就招架不住了,顾了换粗纱,顾不了接线头,顾了接线头,又顾不上跑巡回……一会儿工夫,机台上可就“开花”了。常常在我一筹莫展欲哭无泪时,有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帮我处理。他就是当时的摆管工,叫李绍堂。

 

小李人话不多,帮我的时候既不说话也不看我,只是忙着接线头。看他接头时那笨拙的样子,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大男生指头粗,要对几下才能接上一个线头。他不急不躁地一直就这样忙我处理“开花”。虽然帮,却依然忙,常常要等到摇车长来帮忙时才能很快处理好。这时的他,像刚从棉花堆里出来的人,满头满脸棉花毛已经被汗水打湿了。而后,他还是一句话也不说又去干自己的活了。

 

记得他请我去他家吃过一次饭。同事之间的交往很正常,我自然没有多想。可他妈妈对我却非常热情,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吃饭时,他母亲在我碗里放了好多肉,我不喜欢吃肉,看着碗里的肉发呆,小李一声不响地把我碗里的肉挑到自己碗里吃了。

 

后来,我调到学校当老师,小李在高考恢复后考上了大学。几十年没有他的消息。前不久听人说他现在人在郑州,从什么局的局长位置上退休了。同在一个城市,却人海茫茫两不知。小李是个好人,一个踏实肯干的好人,一个让我感动的人。

 

人的一生应该记住的值得记住的名字太多了,每个名字都有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尽力写出来的,万分不到其一。

 

感谢上苍给予我们如此丰厚的礼物,让我们行走人生旅途时,不寂寞、不孤单,不胆怯,使原本平凡的生命充满了活力激情和希望,感知其存在的意义,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