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视角看逍遥镇胡辣汤事件

时间:2021-11-29 18:01:51 阅读: 来源:原创

 

 

 

 

 

作者/汪振军

 

 

 

2021年11月21日西华县胡辣汤产业发展中心发布情况说明,责令“逍遥镇胡辣汤协会”暂停竞标维权工作,曾经一度广受关注的“逍遥镇”商标维权一事,终于平息。对于此事,不少法律界、商界人士、媒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这一事件做些分析,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首先,说说逍遥镇胡辣汤的起源。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意味着河南这一历史流传下的地方特色文化被社会广泛认可,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逍遥镇胡辣汤有自身的特色与传承历史。从特点来说,它不同于北舞渡胡辣汤、信阳胡辣汤、开封胡辣汤、南阳胡辣汤、汝州胡辣汤、荥阳胡辣汤、鲁山胡辣汤、淮阳胡辣汤、驻马店胡辣汤等,它是发源于周口西华县逍遥镇的一种特色饮食,这在地缘上与其他地方的胡辣汤有所区别。

 

从传承历史来说,逍遥镇胡辣汤起源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胡辣汤利用桂皮、胡椒、木香等30味香料、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健脾开胃、祛风驱寒等功效,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胡辣汤逐渐成为河南人日常早餐的食品之一。

 

如今,逍遥镇胡辣汤声名远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风味名吃之一,全国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可以说,逍遥镇胡辣汤是一代又一代人人传承下来的,从一个地方小吃,到享誉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里边渗透着周口人的智慧和创造,因此,它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众多从事胡辣汤制作人的功劳。它的地域特色、制作技艺、独特口味、风俗习惯,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此,逍遥镇胡辣汤不仅是西华的代表,周口的代表,也是河南饮食文化的代表。如今,逍遥镇胡辣汤早已走出了周口,走出了河南,走向了全国,成了河南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柳州螺蛳粉、武汉热干面、四川担担面、沙县小吃、桂林米粉、昆明米线等一样,成为一个地方的美食符号。

 

其次,说说逍遥镇胡辣汤的发展。据了解,西华县逍遥镇的胡辣汤由多种名贵中药和主料熬制而成,因其突出胡椒的使用而得名。胡椒味辛、性温,具有益气、暖中、健胃之功,以其调味,按比例配以羊肉、面筋、高汤,先后兑制,文火慢熬,木勺缓搅,熬制成羹,具有“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之特征,四时可食,秋冬更宜。

 

胡辣汤虽然起源于逍遥镇,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逍遥镇。不少周口人把胡辣汤带到外地,而且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和时代的变化,又做了一些新的改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胡辣汤的影响。比如方中山胡辣汤在郑州很受市民欢迎,开了不少分店,经营很好,这也就是胡辣汤入乡随俗,适应了现代城市人的,特别是年轻人的口味,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发展。

 

目前,周口有12万多“熬汤人”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远赴海外发展;数十家胡辣汤料生产企业,由此带动粉条加工、食醋酿造、食品包装以及种植养殖等产业,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增收40亿元以上。现在逍遥镇胡辣汤不仅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成为人们发家致富的文化产业。

 

第三,关于逍遥镇胡辣汤的归属权问题。逍遥镇胡辣汤是一个地方特色小吃,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公共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传承的结果,因此,只要是逍遥镇人都可以使用这一品牌。同时,为了突出特色,商家可以在前边署上个人的名字,比如方中山胡辣汤、方永结胡辣汤、高群生胡辣汤等,这种以字号命名的胡辣汤,在历史上也非常普遍,更能体现胡辣汤制作的个性和特点,更有利于胡辣汤广泛传播。

 

正如钧瓷发源于禹州,禹州几百个钧瓷厂家都可以享用钧瓷这一品牌,同时,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字号,比如孔家钧窑、晋家钧窑、荣昌钧窑、星航钧窑等。这种百花齐放的形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因为,虽然处于同一大的地域品牌之下,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店,做出来的汤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良性竞争。

 

因此,某个人,某一家,某个协会注册并独占一个地域品牌,与法,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作为一个饭店可以注册自己的商标,作为一种产品也可以注册自己的商标,但作为一个地域品牌,原产地品牌,公共品牌,则不是一个人,一家饭店,一个协会所能拥有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只能产生强烈的独占性、排他性、垄断性,不利于胡辣汤这一地域品牌的发展。

第四,关于逍遥镇胡辣汤协会的性质、职责与注册商标问题。逍遥镇胡辣汤协会实际上是一个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而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中国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一种,属非营利性机构。

 

建立行业协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行业发展,而不是借此收费敛财。逍遥镇胡辣汤协会不但注册了商标,而且还规定要想继续使用“逍遥镇”的牌子,每年要向协会交1000元会费,不然就得赔偿3到5万元,这样的规定显然不妥,与行业协会的“非营利性”相违背。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是服务,是为商户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个人服务。它必须尊重商户的意愿,它的任务是整合行业资源,加强技术指导,完善标准体系,提升行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商户认可,形成协会与商户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行业繁荣。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技艺中的小吃制作技艺,它的保护单位是西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而不是逍遥镇胡辣汤协会。逍遥镇胡辣汤协会的性质只是行业协会,而不是传承单位,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协会主要是为胡辣汤从业者和商户提供服务,而不是拿着商标权去制裁别人。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明确指出,“从法律上,‘逍遥镇’作为普通商标,其注册人并不能据此收取所谓的‘会费’”。(国家知识产权局:“逍遥镇”“潼关肉夹馍”无权收加盟费 人民日报2021-11-26 )《人民日报》评论也指出,“设想一下,如果相关协会及委托方能主动和商户提前沟通,通过完善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健全品牌推广机制等服务,帮助商户规范操作行为、提升经营效益,相信自然会有商户愿意和协会合作发展。

 

仅想通过起诉索要赔偿、收费发展会员,短期内或许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从长远考虑,不利于地方品牌在全国范围打响知名度。”(人民日报评论 胡辣汤肉夹馍商标之争:维权,较真更要叫好 2021年11月25日)从商户的角度看,加入协会是自觉自愿的,如果人家不想加入,也不能强迫。

 

同时,协会只能对自己的会员有约束力,对于外地没有加入逍遥镇胡辣汤协会的商户,自然没有约束力,你又凭什么权力要求制裁别人呢?因此,作为一个行业协会来讲,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权限。

 

第五,胡辣汤产业如何良性发展。当下随着市场的竞争激烈,使用“逍遥镇”字号的胡辣汤店可谓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这一品牌影响很大,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存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情况。如果没有行业规矩和行业管理,必然会对逍遥镇品牌造成损害。如何使胡辣汤产业保持良性发展,就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胡辣汤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胡辣汤这一产业制定支持政策,重点扶植。

 

二是对胡辣汤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只要愿意从事胡辣汤制作的人,政府都可以提供免费培训。

 

三是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建立胡辣汤现代产业体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批量化方向迈进,完善产业链,开发新产品,适应新需求,把胡辣汤做成大产业。

 

五是建立健全胡辣汤品牌宣传推介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树立形象,让胡辣汤走向国内和国际,成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和桥梁。事实上,把地方小吃品牌做大做强有很多种方式。从帮扶支持、加强培训,到推进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转型升级,福建沙县小吃,甘肃兰州、青海化隆拉面等地方品牌都做出了不少探索,它们的经验值得周口西华参考借鉴。“

 

只有把地方小吃当作一项事业来谋划、立志做成大产业,各地才有可能和更多商户形成发展共同体,一起把舌尖上的美味维护好、经营好、推介好,让更多小吃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品牌。”(人民日报评论 胡辣汤肉夹馍商标之争:维权,较真更要叫好 2021年11月25日)

 

第六,胡辣汤与中原文化、中国文化的“中和”理念。

 

胡辣汤虽然是一种地方特色饮食,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背后体现的依然是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精神,这就是“五味中和”。

 

“中和”的理论由来已久,它与“中庸”相关。孔子在《论语·庸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作为人的德性是最好的了。为什么是最好的呢?因为它有分寸,不偏激,有度,适中,人们都能够接受它。“中庸”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道德范畴,有“中度”“执两用中”“允执厥中”的含义。“过”不好,“不及”也不好,只有“中”才好,“过犹不及”作为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又是做事的方法论。

 

《礼记·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就是“中庸”。

 

《礼记·中庸》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能达到的大道。君子做人做事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中”与“和”是宇宙间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遵循它,让事物和谐发展,就可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繁荣兴旺,这就是“天人合一”。

 

中国饮食文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五味调和”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思想的核心。“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在中国烹饪中“五味”是本体,“调”是手段,“和”是目的,“五味调和”就是让各种味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五味”既源于天然的食材,也源于人的感觉,如何协调自然与人自身的关系,这就需要智慧。中国人通过“调和五味”,使人体的五脏达到阴阳平衡与和谐,因此,中国饮食文化本质上还是儒家讲的“中庸”与“中和”。

 

早在2500多年前,政治家晏婴以烹调等为例对“和”的概念作了解释,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左传·昭公二十年》)意思是说,所谓“和”就好象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过就减少调料。君子食用羹汤,可以达到内心平静。增加或减少调料,让汤喝起来味道适中,给人营养,身体舒畅,这就是烹饪的技巧。所以,“和”是中国饮食哲学的基础。

 

中国古代第一篇专门讨论烹饪的文章《吕氏春秋·本味》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调味要“适中”。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过不欠、持中协调才是调味最好的菜品。

 

从效果看,“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睺。”意思是说,甘又不过甜,酸又不太酸,咸又不咸得发苦,辣又不辣得激烈,淡而不寡味,肥而不油腻,一切恰到好处,这样才算达到了美味,才是好的调味。

 

人吃饭是为了健康,而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规律。《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是养生真谛。何谓“饮食有节”?就是吃任何东西要有节制,以“适中”为准。不偏食,不过量,要顺应时令变化。

 

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而要人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谨和五味”对人的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中国传统“五味调和”的观念,是人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在烹饪中体现出的主要是“中和”调味论,它与食材、属性、地缘、时序、口味、喜好等相关,相生相克,相互作用,形成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理论体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缘关系,逍遥镇胡辣汤发源于中原,它的流行也与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中原的“中”文化与“和”文化在胡辣汤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五味调和”“味道适中”是中原饮食的特色,一方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合和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多样统一性。

 

中原的“中”与“和”,一方面是平衡和调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原本土的文化特性。中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中原大地的开阔辽远,中原人的粗犷豪放,都在自己饮食文化中有所表现。胡辣汤“调和五味,以辛为主”,调和不是大杂混,调和不是没有个性,调和不是没有特色。胡辣汤讲调和,但胡辣汤也有个性,辣得让你冒汗。

 

但这个辣,不是辣椒的辣,不是四川的辣,也不是湖南的辣,而河南的辣,是胡椒的辣,是看不见的辣,这个辣叫“辛而不烈”,恰到好处。从地域上来说,胡辣汤适应了中原地区的自然特点和饮食习惯,同时,又具有中原文化自身的特点。正由于此,受到了河南人的热爱。同时,在胡辣汤的制作上,又体现了中华文化“五味调和”的传统饮食理念,以“中庸”“中和”为本,很好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所以,能够走出河南,受到许多外地人的欢迎。

 

从这个意义上说,胡辣汤既是河南的,也是中国的。胡辣汤不仅是河南人的“乡愁”,也是整个中国人的“乡愁”。不论你走到哪里,一碗胡辣汤能够瞬间勾起你对儿时的记忆。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人对故乡的怀恋。

 

总之,胡辣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传承好,发展好。胡辣汤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必须规范发展,培育品牌。对于胡辣汤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我们只有珍惜它,爱护它,将它发扬光大,才对得起先人,对得起后人。

 

扫码关注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 河南社区网

主管主办单位:河南省敬老助老总会                      

协办单位:河南社区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                 

技术支持:河南中原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河南得益律师事务所律师 段颖杰

豫ICP备20022765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