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金腾
平汉、陇海铁路建成通车,在郑就职的平汉铁路职工子弟高小毕业生甚多。为此,平汉铁路局呈准,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河南筹建郑州扶轮中学。1929年3月,东三马路东段路北校舍落成,正门高悬“铁道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斗大金字横额,校园内砖铺有多条通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路两旁有修剪整齐的冬青,南侧一排是理、化、生物实验室,北侧是图书馆、阅览室和大礼堂,东南角幽静处建有一座凉亭,是同学们课外读书、休闲的地方。学校还建有食堂、宿舍、操场和专门配有供学校照明用电的电机房。学校大门口有铁路部门派来的警察站岗。这种设施的学校,不只是在郑州,就是在河南省也是数得着的学校。
1929年5月,招生开学,新生入学收费昂贵,铁路员工子弟减半。此外有其他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有讲义费、书籍费、图书费、试验费、赔偿费、制服费、证章费、大衣费、皮鞋费、食宿费等。校方规定学生统一着装,穿戴整齐以展显学生的精神风貌。
黄富强为扶轮中学首任校長,教师大都是从北大、北师大、中央大学等院校毕业的高才生。他们教学严谨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学生们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1935年后,校长由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的吴健担任,扶轮中学进入鼎盛时期。全校高、初中共12个班,在校学生近700名,教职工40多人,很快建起了雄厚的师资队伍。
1931年“九一八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州地区抗日情绪高涨,同年10月华北大片国土沦陷,日本侵略军向河南大举进犯,郑州形势日趋紧迫。中共郑县县委(1938年3月改建为郑县中心县委),郑州抗日救亡工作的重点放在扶轮中学等学校,积极组织发动群众,首先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不少教师、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走上抗日前线。
扶轮中学的师生们很快组建了话剧队、歌咏队,自筹钱资金、置备服装、道具,自编自演,排演了许多抗日救亡的剧目,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话剧队和歌咏队经常到街头和近郊演出进步剧目,有《三姐妹》《在前线》《亡国恨》《十家一地菜刀》等。歌曲有《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由于广大师生的大力宣传,许多抗战歌曲在郑州群众中流传。
上海救亡演剧队一、二、五中9人赴华北演出,途经郑州,扶中校长吴健出面,邀请该队到扶轮中学住宿和演出。剧队的领导人是著名的戏剧家洪琛,演员有冼星海、贺绿汀、金山、王莹、欧阳红缨、宋文的、崔嵬等著名演员。他们在扶轮中学礼堂演出话剧《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八一三》《黄浦江》《烙痕》《死亡线上》等。其中《八百壮士》演出最为轰动,演出高潮时,台上台下哭声一片。
在上海救亡剧队指导下,12月初郑州扶中学生们组织起“九一八剧团”到郑州附近农村以及洛阳、西安等地演出,深受各界欢迎。
1938年2月,日寇出动飞机300多架次对郑州轮番狂轰滥炸,当时扶轮中学生党员和铁路职工党员在扶轮中学杨长庚(学生党支部书记)任团长,组织慰问团、救护队,慰问和救护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给他们喂水喂饭、包扎,给他们演唱救亡歌曲,伤员们十分感动,曾赠送锦旗一面。他们还在校门口和大街上张贴墙报、战报,在车站墙面上画大幅漫画,鼓舞抗日斗志。
1938年2月扶轮中学西迁陕西汉中城内伞铺街两湖会馆内。1938年10月又从汉中搬到蔡家坡。1950年迁回郑州,在东三马路重建扶轮中学。后迁往陇海马路路南,校名为郑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简称“铁一中”。
郑州铁一中悠久的历史、实力雄厚,后来成了一所“母鸡中学”,分别成立了开封分校、新乡分校等分校,这批分校后来成为“开封铁中”、“新乡铁中”。2005年7月,郑州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移交地方管理,更名为郑州市第101中学。